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可空此地勿以為官亭民室而已大司馬史長安張

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

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諸郡以至京師東

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溉田春夏乾燥少水時也故

使河流遲貯淤而稍淺雨多水暴至則溢決而國家

數隄塞之稍益高於平地猶築垣而居水也可各順

從其性毋復灌溉則百川流行水道自利無溢決之

害矣御史臨淮韓牧以為可略於禹貢九河處穿之

縱不能為九但為四五宜有益大司空掾王橫言河

入渤海渤海地高於韓牧所欲穿處往者天嘗連雨

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濅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

所漸矣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周譜云定

王五年河徙則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決

河灌其都決處遂大不可復補宜郤徙完平處更開

空使緣西山足乘高地而東北入海乃無水災沛郡

桓譚為司空掾典其議為甄豐言凡此數者必有一

是宜詳考驗皆可預見計定然後舉事費不過數億

萬亦可以事諸浮食無產業民空居與行役同當衣

食衣食縣官而為之作迺兩便可以上繼禹功下除

民疾王莽時但崇空語無施行者

王莽傳建國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先是

莽恐河決為元城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故

遂不堤塞

桓譚新論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一石水六斗泥

而民競決河溉田今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則

決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復引河水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更始至洛陽乃遣光武以破虜

將軍行大司馬事十月持節北渡河續漢書曰更

始時南方有童謠云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後更始為赤眉所殺是不諧也;光武由北而興是得

之也

趙繆王子林說光武曰赤眉今在河東但決水灌之

百萬之眾可使為魚光武不答續漢書曰是時上

平河北過邯鄲林進見言赤眉可破上問其故對曰

河水從列人北流如決河水灌之皆可令為魚上不

然之列人縣在今洛州肥鄉縣東北

濟南府志光武帝建武三年春河溢於平原

建武九年平原河水清

後漢書郭伋傳伋字細侯扶風茂陵人也建武九年

徵拜潁川太守召見辭謁帝勞之曰賢能太守去帝

城不遠河潤九里冀京師並蒙福也

續文獻通考明帝永平十二年夏四月修汴渠隄初

平帝時河汴決壞久而不修至是令王景與將作謁

者王吳修之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每十里

立一水門令更相迴注無復遺漏之患

後漢書明帝本紀永平十三年夏四月辛巳巡行河

渠乙酉詔曰自汴渠決敗六十餘歲加頃年以來雨

水不時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漭

瀁廣溢莫測圻岸蕩蕩極望不知綱紀今兗豫之人

多被水患乃曰縣官不先人急好興他役又或以為

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彊則右堤傷左右俱

彊則下方傷宜順水埶所之使人隨高而處公家息

壅塞之費百姓無陷溺之患議者不同南北異論朕

不知所從久而不決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

分流復其舊跡陶丘之北漸就壤墳故薦嘉玉絜牲

以禮河神東過洛汭歎禹之績今五土之宜反其正

色濱渠下田賦與貧人無令豪右得固其利庶繼世

宗瓠子之作遂渡河登太行幸上黨壬午車駕還宮

桓帝本紀永興元年秋七月河水溢百姓饑窮流冗

道路至有數十萬戶冀州尤甚

梁冀別傳冀專政天為見異河水逆流五星失次

朱穆傳永興元年河溢漂害人庶數十萬戶百姓荒

饉流移道路冀州盜賊尢多故擢穆為冀州刺史州

人有宦者三人為中常侍並以檄謁穆穆疾之辭不

相見冀部令長聞穆濟河解印綬去者四十餘人

濟南府志永興二年厭次河水清

兗州府志永興九年四月濟陰濟北河水清

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八年夏四月丁巳濟陰東郡

濟北河水清

九年夏四月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

襄楷傳楷字公矩平原隰陰人也桓帝延熹九年自

家詣闕上疏曰臣按春秋以來及古帝王未有河清

者也臣以為河者諸侯位也清者屬陽濁者屬陰河

當濁而反清者陰欲為陽諸侯欲為帝也京房易傳

曰河水清天下平今天垂異地吐妖人厲疫三者並

時而有河清猶春秋麟不當見而見孔子書之以為

異也

後漢書孝靈帝本紀建寧四年春二月癸卯河水清

光和六年秋金城河水溢

中平六年八月中常侍張讓段珪等劫少帝陳留王

走小平津尚書盧植追讓珪等斬數人其餘投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