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洛水。

按《中部縣志》,「沮水在縣城南,自子午嶺來二百里,東 南流入洛水。」

按《宜君縣志》,「洛水在縣城東北八十里,自鄜州界來, 入白水界。」

五交河,源出縣之西北,東流至中部十五里,因五水 交合得名。行二十里,抵十二盤,入于洛。

按《西安府志》:「洛河在洛南縣北五里,發源冢嶺山,東 流入河南盧氏縣界。」

按《白水縣志》,「洛水在縣東三十里。」

鐵牛水,在縣北三十里。背遶五泉,東入洛。

白水,在縣西三十里。源出同官,受諸水入洛。

按《澄城縣志》,「洛水在縣西二十里。」

按《富平縣志》:「富平堰,後周賀蘭祥拜大將軍,太祖以 涇渭灌溉之處,渠堰久廢,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 東注于洛。」

按《蒲城縣志》:「洛水出洛源廢縣,經延安鄜州洛川,合 諸水,至中部南門外合沮水,經宜君白水、澄城入蒲 境,經城東南合南河,水始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過 同州朝邑,從渭入河。」明成化後,徑入河。

南河水在縣境,即同官烏泥山,合諸水東流入洛。 按《同州志》:洛河,漢武帝時嚴熊言「臨晉民願穿洛以 溉重泉以東田萬餘頃,可令畝十石。」于是發卒萬餘 人穿渠,自澂引洛水至商顏下,乃鑿井行水。井渠之 生實自此。

按《商州志》:「洛水,源出州城南六十里冢嶺山下。」 按《河南通志》:「洛水源出陝西洛南縣冢嶺山,東流經 盧氏、永寧、宜陽、洛陽、偃師,至鞏縣北十里入黃河。」禹 治水時,神龜負書出于此,名洛,亦名洛汭。《禹貢》「東過 洛汭。」即此。又名什谷。《史記》張儀說秦王下兵三水,塞 什谷之口是也。

按《河南府志》:「洛河在府城南三里。」

按《盧氏縣志》,熊耳山,在縣城西南七十里,《禹貢》「導洛 自熊耳」,即此。

東澗水在縣城北。源出鐵嶺,流入城中,析為眾渠,灌 溉蔬圃,東南流入洛水。

按《永寧縣志》,「分水嶺在縣城西四十五里,嶺上有泉, 左右分注于洛。」

宋寧川在縣城南三里。源出讙舉山,東流入洛。 溪水在縣城西南二十里,源出金門山,流入洛。 大宋川在縣城東北二十里,源出潢塘山,經宜陽縣 界入洛。

元滬水在縣城西五十里。源出陽虛山,下流入洛。 淆水在縣城北六十里。源出崤山,下流入洛。

穀水,在縣城北七十里。源出熊耳山下,過崤底,經韓 城下流入洛。

宣利渠在縣城南三里。又有新興渠、萬箱渠,皆分洛 水以溉田者。

按《宜陽縣志》,「汪洋河在縣城西四十里,自澠池流經 鹿跑泉南入于洛。」

昌谷水,在縣城西九十里。源出陝州,經連昌宮南入 于洛。

按《洛陽縣志》,「洛水在縣治北三里。」

澗河在府城西。其源有二:出澠池縣白石山,一出盧 氏縣香爐山,俱流至洛陽縣界,會于洛。

魏王池在府城南。洛水溢而為池,為都城之勝。 伊水,源出盧氏悶頓嶺,經永寧、宜陽、嵩縣,入本縣界。 由伊闕而北,轉折而東,會洛水入于河。

瀍水,源出穀城山,自高廟溝起,與九眼泉合,東南流, 經孟津縣二十里,始入本縣界。由邙山西北注,向東 南,至縣後轉折而東行,至北瑤,始逶迤而入于洛。 《穀水》,出澠池縣南璠冢林,東北流,至新安,澗水注之, 入于洛。

甘水,在縣治西南三十里。源出宜陽縣眉城東,西南 流入于洛。

沙水: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源出泰山南五十里,水漫 流入于洛。

大陽三渠:在縣治南十里,引洛水以溉田。

按《偃師縣志》,「洛水在縣城南。」

伊水源出自熊耳山,經嵩縣,入伊縣,北,至偃師境,入 于洛。

按:《鞏縣志》,「洛汭在縣北洛水入河之處,清濁異流,亦 名什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