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2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臣竊惟今之京師,古謂「陳留天下四衝八達之地者 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裡山 河,形勝足恃。自唐末朱溫受封於梁,因而建都。至於 石晉,割幽薊之地以入契丹,遂與強敵其平原之利。 故五代爭奮,禍亂相仍,其患出乎畿甸,無藩籬之限, 本根無所庇也。祖宗受命,規模卑狹,不還周、漢之舊, 「而梁氏是因,豈樂是而處之,勢有所不獲已者。大扺 利漕運而贍師旅,依重師而為國也。則是今日之勢, 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漕運以河 渠為主。國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運,自後立定上 供年額,汴河斛斗六百萬石,廣濟河六十二萬石,惠 民河六十萬石。廣濟河所運多是雜色粟豆,但充口 食馬料;惠民河所運,止給太康、咸平、尉氏等縣軍糧 而已,惟汴河所運,一色粳米兼小麥,此乃太倉蓄積 之實。今仰食於官廩者不惟三軍,至於京師士庶以 億萬計,大半待飽於軍餉之餘,故國家於漕事至急 至重。夫京大也,師眾也,大眾所聚,故謂之京師。」有食 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眾不可聚。」汴河之於京城, 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水利同言也。近歲 已罷廣濟河,而惠民河斛斗不入太倉,大眾之命,惟 汴河是賴。近歲陳說利害,以汴河為議者多矣。臣恐 議者不已,屢作數更,必致汴河日失其舊。國家大計, 殊非小事。惟陛下特回聖鑒,深賜省察,留神遠慮,以 固基本。

汴河斗門記         蘇軾

數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門以淤田,議者皆以為不可, 竟為之,然卒亦無功。方樊山水盛時,放斗門,則河田 墳墓廬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 之蒸餅淤,朝廷亦厭之而罷。偶讀白居易《甲乙判》,有 云:「得轉運使以汴河水淺不通運,請築塞兩河斗門, 節度使以當管營田悉在河次,在斗門築塞,無以供」 軍。乃知唐時汴河兩岸,皆有營田斗門,若遇水不乏, 即可沃灌。古有之而今不能,何也?當更問知者。

汴水部藝文二詩詞

《汴堤柳         》唐·王泠然

「隋家天子憶揚州,厭坐深宮傍海游。穿地鑿山開御 路,鳴笳疊鼓泛清流。流從鞏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種 官柳。功成力盡人旋亡,代謝年移樹空有。當時綵女 侍君王,繡帳旌門對柳行。青葉交垂連幔色,白花飛 度染衣香。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枝好。」驛騎 征帆損更多,山精野魅藏應老。涼風八月露為霜,日 夜孤舟入帝鄉。河畔時時聞木落,客中無不淚沾裳。

晚入汴水          崔顥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泝河。客愁能幾日,鄉路漸無多。 晴景搖津樹,春風起棹歌。長淮亦已盡,寧復畏潮波。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 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河路有感        白居易

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繞身新眷屬,舉目舊鄉關。 事去唯留水,人非但見山。啼襟與愁鬢,此日兩成斑。

汴河直進船        李敬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 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汴河覽古          徐凝

煬帝龍舟向北行,三千宮女綵橈輕。渡河不似如今 唱,為是誰家「《怨別》聲。」

汴上送歸客         張祜

河流西下雁南飛,楚客相逢淚濕衣。張翰思鄉何太 切,扁舟不住又東歸。

汴水舟行答張祜       杜牧

萬里長河共使船,聽君詩句倍凄然。春風野岸名花 發,一道帆檣盡御煙。

汴河懷古          前人

錦纜龍舟隋煬帝,平臺複道漢梁王。遊人還起前朝 念,折柳孤吟斷殺腸。

汴河阻凍          前人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珮響參差。」浮生卻似冰底 水,日夜東流人不知。

汴河            汪遵

隋皇意欲汎龍舟,千里崑崙水別流。還待春風錦帆 煖,柳陰相送到迷樓。

汴河十二韻         許棠

昔年開汴水,元應別有由。或兼通楚塞,寧獨為揚州。 直斷平蕪色,橫分積石流。所思千里便,豈計萬方憂。 首甚資功濟,終難弭宴遊。空懷龍舸下,不見錦帆收。 浪倒長汀柳,風欹遠岸樓。奔逾懷許竭,澄徹泗濱休。 路要多行客,魚稀少釣舟。日開天際晚,雁合磧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