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橋,以絕淮道,城南乘艦逆戰,大破之。明旦,更方舫 為桁,桁上各嚴兵自衛。城內更擊不能禁,遂於軍山 立桁,水陸路斷,如此三旬。燾聞彭城斷其歸路,京邑 遣水軍自海入淮,且疾疫,死者甚眾,乃解圍遁走。」 《南史明僧紹傳》:「僧紹字休烈,平原鬲人。昇明中,齊高 帝為太傅,教辟僧紹及顧歡、臧榮緒,以旌幣之禮為 記室參軍,不至。僧紹弟慶符為青州,僧紹乏糧食,隨 慶符之鬱洲,住弇榆山栖雲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 入州城。泰始季年,岷、益有山崩,淮水竭」齊郡。僧紹竊 謂其弟曰:「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夫陽伏而不泄, 陰迫而不蒸,於是乎有山崩川竭之變。故伊、洛竭而 夏亡,河竭而殷亡;三川竭,岐山崩而周亡,五山崩而 漢亡。夫有國必依山川而為固,山川有變,不亡何待? 今宋德如四代之季,爾誌吾言而勿泄也。」竟如其言。 《南齊書·高帝本紀》:徐州「刺史薛安都反彭城,從子索 兒寇淮陰。山陽太守程天祚舉城叛,徐州刺史申令 孫又降,徵太祖討之。時太祖平東賊還,又將南討,出 次新亭,前軍已發,而索兒自睢陵渡淮,馬步萬餘人, 擊殺臺軍主孫耿,縱兵逼前軍張永營告急。明帝聞 賊渡,遽追太祖往救之,屯破釜。索兒向鍾離,永遣王 寬據盱」眙,遏其歸路。寬先據白鵠澗,索兒引軍頓石 梁。太祖率軍擊破之,索兒走鍾離,太祖追至《黯黮》而 還。
泰始三年,魏軍至淮北,圍角城。諸將遣太祖渡岸救 之,太祖不許,遣軍主高道慶將數百張弩,浮艦淮中, 遙射之。弩一發,數百箭俱去,圍乃解。
「建元二年閏七月,遣領軍將軍李安民行淮泗。」 《文獻通考》:「永元元年七月辛未,淮水變赤如血。」 《梁書曹景宗傳》:「天監五年,魏托跋英寇鍾離,圍徐州 刺史昌義之。高祖詔景宗督軍援義之,豫州刺史韋 叡亦預焉。叡至,與景宗進頓邵陽洲立壘,去魏城百 餘步,自是魏軍不敢逼。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 六七尺。韋」叡遣所督將馮道根、李文釗、裴邃、韋寂等 乘艦登岸,擊魏軍,盡殪。景宗因使眾軍皆鼓噪登城, 呼聲震天地。楊大眼於西岸燒營,托跋英自東岸棄 城走,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淮水為 之不流。
《梁書康絢傳》: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 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 為激溝,併灌鉅野澤。」高祖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 官將軍祖暅視地形,咸謂淮內沙土漂輕不堅實,其 功不可就。高祖弗納,發徐揚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 築之。假絢節,都督淮上諸軍事,并護堰作役人及戰 士,有眾二十萬。于鍾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 築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決 潰,眾患之,或謂「江淮多有蛟,能乘風雨決壞崖岸,其 性惡鐵。」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鬵,小則鋘鍬, 數千萬斤,沈于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幹,填以 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巨細必盡, 負擔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 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書右僕射袁昂、侍中謝 舉假節慰勞之,并加蠲復。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 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復遣賜以衣褲。十一月,魏遣將 楊大眼揚聲決堰,絢命諸軍撤營,露次以待之。遣其 子悅挑戰,斬魏咸陽王府司馬徐方興,魏軍小卻。十 二月,魏遣其尚書僕射李曇定督眾軍來戰,絢與徐 州刺史劉思祖等拒之。高祖又遣右衛將軍昌義之、 太僕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相次拒守。「十五 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 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并樹杞 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墓,了 然皆在其下。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宣其氣,不 可久塞。若鑿湫東注,則游波寬緩,堰得不壞。」絢然之, 開湫東注。又縱反間于魏曰:「梁人所懼開湫,不畏野 戰。」魏人信之,果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水日夜分流, 湫猶不減。其月,魏軍竟潰而歸。水之所及,夾淮方數 百里地。魏壽陽城戍稍徙頓于八公山,南北,居人散 就岡壟。初,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張豹子宣言于境,謂 己必尸其事。既而絢以他官來監作,豹子甚慚。俄而 敕豹子受絢節度,每事輒先謞諮焉,由是遂譖。絢與魏 交通,高祖雖不納,猶以事畢徵絢。尋以絢為持節、都 督司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增 封二百戶。」絢還後,《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 漲,堰悉決壞,奔流于海。
《隋書五行志》:「梁武帝天監十二年四月,建康大水。是 時大發卒築浮山堰以遏淮水,勞役連年。」
秦少游《浮山堰賦序》:「『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 足計,欲以淮水灌壽陽,乃假太子右衛康絢節,督率 二十萬,作浮山堰于鍾離,而淮流湍駛漂疾,將合復 潰。或曰,淮有蛟龍,喜乘風雨壞岸,其性惡鐵』。絢以為 然,乃引東西冶鐵器數千斤,益以薪石沈之。猶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