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畜,死者甚眾。

《五行志》:「紹興三十二年春,淮水溢,中有赤氣如凝血。 四月,淮溢數百里,漂民田廬,死者尤眾。」

《合肥縣志》:「劉虎字伯林,廬州梁縣人。擢鎮江副都統, 仍總轄淮陰水陸軍馬。時察罕擁兵攻濠,別遣阿術 魯由渦、潁入淮,水陸並進。公領師于五河,率勇士奮 前拒戰,乘風縱火槍火砲、火箭、火蒺藜焚之,北兵敗 績。」

《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四年「八月辛巳,禁耕牛過淮。」 《五行志》:「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斷流。」

十五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廬、濠、楚州、無為、安 豐、高郵、盱眙軍皆漂廬舍田稼,廬州城圮。

《江南通志》:紹熙中,淮東提舉陳損之言,「楚州、高郵間 陂湖渺漫,宜創堤堰以為瀦泄。乃築堰,自江都經高 郵、楚州、寶應,北至淮陰,達于淮。」

《宋史五行志》:「寧宗開禧元年九月丙戌,漢、淮水溢。荊 襄、《淮東郡國》水,楚州、盱眙軍為甚,圮民廬,害稼。」 《寧宗本紀》:「開禧二年十月丙子,金人自清河口渡淮, 遂圍楚州。」

《五行志》:「嘉定八年四月,飛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 禾苗,山林草木皆盡。」

《寧宗本紀》:嘉定十四年「夏四月戊辰,金人渡淮而北, 李全遣兵追擊,敗之。」

《徐鹿卿傳》:「鹿卿字德夫,隆興豐城人。為江東轉運判 官。江東諸郡,飛蝗蔽天,入當塗境。鹿卿露香默禱,忽 颶風大起,蝗悉渡淮。」

《理宗本紀》:「嘉熙四年九月,以余玠帥舟師渡淮入河 抵汴,所向有功,全師而還。」至是論功定賞。

《江南通志》:「劉蒙政通判揚州。江淮水患,諸郡流移咸 聚于揚,蒙政曲加調恤,得以存活。事聞,特遷一秩旌 之。」

《鳳陽府志》:「歐陽載嘗知泗州,有浮屠惑民,云投淮水 死,得大利,歲溺數百人。臨溺時,其徒擁之,有悔而欲 走者,叫號不得免。載聞之,驚曰:『害有大于此者耶』?盡 捕其徒,詰其奸,誅數人,遣還鄉里者數百人,遂毀其 寺。」

《江南通志》:「李氏,淮陰大義鄉富商妻。同商者見而悅 之,道殺其夫,厚殮以歸。紿云溺死,且盡歸其財,除喪 謀婚許嫁之。恃已生一子,不虞其讎己也。以實告。氏 嘿然,伺其便,奔告有司,卒正其獄。即縛其子赴淮投 之,已而自投淮水死焉。」

《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九月,都元帥宗弼伐宋,渡 淮,以書讓宋。宋復書乞罷兵,宗弼以便宜畫淮為界。 二年二月辛卯,宋使曹勛來,許歲幣銀絹二十五萬 兩疋,畫淮為界,世世子孫永守誓言。」

《廢帝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大軍渡淮,將至廬州, 獲白鹿,以為武王白魚之兆。」

《宣宗本紀》:興定四年八月庚申,高陽公張甫請增兵 守冀州。上諭樞密,「潁州民渡淮為宋軍者凡十村,可 追索主者懲一二,以誡其餘。」

《江南通志》:「湯福新,河南杞人。元初徙居山陽,後遷桃 源赤鯉湖,居積甚富,好行義。淮水泛清河,以東受害, 乃募人築堤四十里,捍其患。」

《元史太宗本紀》:「壬寅年秋七月,張柔自五河口渡淮, 攻宋揚、滁、和等州。」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八月「癸丑,李璮乞遣將益 兵,渡淮攻宋,以方遣使修好,不從。」

《賀祉傳》:「祉,益都人。至元六年,襲父職為千戶,仍守膠 州。七年,宋兵攻膠州,祉固守,戰退之。十年,領舟師五 百艘為先鋒,攻五河口城,軍還殿後。時宋兵以巨索 橫截淮水,號混江龍。祉用大刀斷之,卻其救兵,清河 城遂降。」

《太平府志》:「張禎字善夫,潁州人。至元十七年,蕪湖尹。 時大兵東征,市民百輩操舟冒風雨渡淮,禎奮不顧 身,扁舟往請,得其民以還。」

《元史五行志》:「仁宗延祐七年四月,安豐、廬州淮水溢, 損禾麥一萬頃。」

《順帝本紀》:「元統二年六月戊午,淮河漲,淮安路山陽 縣滿浦、清岡等處,民畜房舍多漂溺。」

至正四年冬十月乙酉,議修黃、淮河堤堰。

《淮安府志》:「明洪武二十四年,河決陽武、開封之黑陽 山,由壽入淮。」

《江南通志》:「丁玨,山陽人。居淮北鎮,授徒鄉塾,有澄清 天下之志。成祖渡淮,獻十二策。宣德中,以人才就徵, 授御史。」

《淮安府志》:「永樂十四年,河決開封,經懷遠縣,由渦河 入淮。」

陳瑄,合肥人。開府淮安兼鎮守。其督漕也,「疏故沙河 以達清口,脫長淮六十里之險。」

《鳳陽府志》:「英宗正統元年十一月,淮河清一日。」 《淮安府志》:「正德間,駕幸江南,過淮,駐常盈倉之河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