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3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乘舟濡衣于水。今更其池曰滾龍池焉。」

《鳳陽府志》:「張禴,直隸平谷人。正德六年,由都御史謫 知州事,以廉明平易稱,捍淮水,禦流賊尤有功。」 《莆田縣志》:「王鳳靈字應時,正德丁丑進士,為襄陽知 府。未幾,以母喪歸。服闋,補淮安,闢龍溪書院,引淮水 入泮,以開科第之祥。」

《鳳陽府志》:「嘉靖三十一年,淮河大溢。」

《福州府志》:「陳懋觀字孔質,長樂人。嘉靖癸丑進士,拜 給事中。以言事謫推官,調南京吏部郎中,出為廬州 知府。覲還渡淮,舟覆不死。人謂天實庇之。」

《揚州府志》:「張膽,字惟慎,高郵人。嘉靖丙辰進士,授監 察御史。性孝,少孤,嫡母尤氏撫之。後母歸里,卒于途 中。膽扶櫬渡淮,風大作,鄰舟多覆,膽撫棺痛哭籲天, 須臾波恬抵岸,人以為孝感云。」

《松江府志》:「潘允哲字伯明,嘉靖乙丑進士,授新蔡令。 時淮、汝水溢,漂沒民居,請穀賑之,流移盡復。」

《揚州府志》:「陳堯字敬甫,通州人。為南京戶部右侍郎, 尋改工部兼副都御史,督漕河。時江淮大水,高郵湖 岸善崩,堯畫策樹木,實茭楗以代石,隄無壞。會河徙 百二十里,而景恭王薨。自楚歸葬,輜重千艘,又江南 漕艘皆膠淤。堯大患之,遣水工探刁陽湖,得故漕道 自潰口入,轉達湖陵,得以通行無滯。改刑部右侍郎。」 《淮安府志》:「張朝瑞字子禎,海州人。隆慶戊辰進士,參 政杭嘉湖,轉南大鴻臚,奏分河導淮之說,大失策,人 服其先見。」

《瑞州府志》:「況于梧字汝材,高安舉人。萬曆甲戌,選南 直隸天長知縣,數月政聲鵲起,調繁儀真縣,時苦淮 水泛溢,大為河患,遂條陳開便河,修築高家堰,拮据 數載,陞嘉興府判。兩臺以河工未竣,題改淮安,竟厥 功,居民號『況公河。功成奏聞,敕賜金四十兩,紀錄陞 邵武府同知,河道至今賴之』。」

《鳳陽府志》:「陳永直,山西蒲州人。萬曆年任捕盜通判。 持重質直,守法不失尺寸。初至方家集,獲劇盜,折其 脛,沉大淮中,四境肅然。」

《淮安府志》:「張東魯,山陽人。萬曆十三年,淮水衝決,墳 棺掩埋六十餘口。」

《鳳陽府志》:「萬曆二十二年,淮水清一百六十里。」 《江南通志》:「黃楷,萬曆中令霍丘,力勤教養。時淮水溢, 壞廬舍,沒人畜,楷督舟拯溺,全活甚眾。」

《肇慶府志》:「龐尚鴻字少襄,授鹽城司訓,擢英山令。上 安邊、治河諸疏,奉檄治淮河,漸次底績。」

《鳳陽府志》:「愍帝崇禎十六年,黃河溢,由渦入淮,漂沒 廬舍。」

《江南通志》:「許士俊年十七,同父應元渡淮。應元落水, 士俊大號,隨跳入淮。三日後,抱父屍而出。」

《鳳陽府志》:「錢應龍生平樂善好施,見淮水泛漲,蕩析 民居,捐貲築堤十五丈,以為好義者倡。」

《江南通志》:「孔春妻謝氏,年二十而寡,三月後生子金 氏日績紝以供姑。姑亡,或勸之嫁,遂斷其髮。鹽賈杜 言強娶之,投淮死。金白母冤,言乃伏辜。」

青陽民妻,失其姓,夫以官逋繫獄,妻曰:「鬻我于遠商, 不至偕亡也。」夫從其言,乃痛哭,分袂渡淮,至中流,遂 赴水而死。

何雄二養女,盱眙人,長名春景,少名進喜。雄逼為娼, 二女聯臂投淮。數日逆流,二女雙浮水面,顏如生。 劉自靖,字共位,山陽庠生。淮水暴漲,居民惶惶。自備 樁木,募民夫築堰以障之,三城賴以安寧。

淮水部雜錄

《書經·禹貢》:「淮夷蠙珠暨魚。」孔傳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 魚。

《詩經小雅》:「鼓鐘將將,淮水湯湯,鼓鐘喈喈。淮水湝湝, 鼓鐘伐鼛」,淮有三洲。朱註湯湯,沸騰之貌。湝湝,猶湯湯。 三洲,水落而洲見也。幽王鼓鐘于淮水之上,為流連 之樂,久而忘反,聞者憂傷。

《大雅》:「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遊,淮夷來求。」「既出 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朱註《淮夷》,夷之在 淮上者也。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詩人美之。此 章總序其事。大全孔氏曰:「召公伐淮夷,當在淮南;魯公 伐淮夷,應在淮北。淮之南北,皆有夷也。」永嘉陳氏曰: 「淮夷之地不一,徐州有夷,則在淮北者也;揚州有夷, 則在淮南者也。《江》《漢》《常武》二篇,同言淮夷。以地理考 之,曰江、漢之滸者,是淮南之夷也。若在淮北,則江、漢 非所由入之路也。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者,是淮北 之夷也。若在淮」南,則徐土非聯接之地矣。

《禮記·月令》:「雉入大水為蜃。」鄭註大水,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