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于長沙,今羅縣是矣。縣西三里有津鄉。津鄉,里名 也。《春秋·莊公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禦之,大敗于津 鄉。應劭曰:「南郡江陵有津鄉,今則無聞矣。」郭仲產云: 「尋楚禦巴人枝江,是其塗便。」此津鄉縣即其地也。盛 弘之曰:「縣舊治沮中,後移出百里洲,西」去郡一百六 十里。縣左右有數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為大 也。中桑田甘果,映江依洲,自縣西至上明及江津,其 中有九十九洲,《楚諺》云:「洲下石。」〈當作洲不百〉「故不出王者。」 桓元有問鼎之志,乃漕一洲,以充百數。僭號數旬,宗 滅身屠。及其傾敗,洲亦消毀。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 生,沙流迴薄,成不淹時。其後未幾,龍飛江漢矣。〈此今上是 盛弘之荊州記中語謂宋文帝也〉縣東二里,有縣人劉凝之故宅。凝 之字志安,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萊、嚴子陵之 為人,立屋江湖,非力不食。妻梁州刺史郭詮女,亦能 安貧。宋元嘉中,夫妻隱于衡山,終焉不返矣。縣東北 十里土臺北岸有迤洲,長十餘里,義熙初,武烈王斬 桓謙處。〈武烈王當是武陵王〉縣東南二十里富城洲上有道士 范儕精廬。自言「巴東人,少遊荊土,而多盤桓縣界。惡 衣麤食,蕭散自得,言來事多驗,而辭不可詳,人心欲 見,欻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雖逕跨諸洲,而舟 人未嘗見其濟涉也。後東遊廣陵,卒于彼土」《儕本洲》。 〈疑作在洲〉無定止處。宿憇一小巷而已。〈當作小庵〉弟子慕之,於 其昔遊,共立精舍,以存其人。《縣有陳留王子香廟頌》: 「子香於漢和帝之時,出為荊州刺史,有惠政,天子徵 之,道卒枝江亭中常有三白虎出入人間,送喪踰境, 百姓追美甘棠。以永元十八年,立廟設祠,刻石銘德, 號曰枝江白虎王君。其子孫世令猶謂之為白虎王。」 江水又東,會沮口。〈注〉楚昭所謂「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又南過江陵縣南。〈注〉縣江有洲,號曰「枝迴洲。」〈沈約宋書作枚 迴洲斬桓元處〉江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也。北江有故鄉 洲。元興之末,桓元西奔,毛祐之與參軍費恬射元於 此洲。元子昇,年六歲,輒拔去之。王昭之云:「元之初奔 也,經日不得食,左右進麤粥,咽不下。昇抱元胸撫之, 元悲不自勝。」至此,益州都護馮遷斬元於此洲,斬昇 於江陵矣。下有龍洲,洲東有寵洲二淵。〈當作洲〉之間,世 擅多魚矣。漁者投罟歷網,往往繼絕。有潛客泳而視 之,見水下有兩石牛,嘗為罾害矣。故漁者莫不擊浪 浮舟,鼓柂而去矣。其下謂之「邴里洲」,洲有高沙湖,湖 東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
江水又東,逕鷰尾洲。〈注〉北合靈溪水。水無泉源,上承 散水,合承大溪,南流注江。江、溪之會有靈溪戍,背阿 面江,西帶靈溪,故戍得其名矣。
江水東得馬牧口。〈注〉《江水》斷,《洲通會》。
江水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注〉《禹貢》:荊及衡陽惟荊 州。蓋即荊山之稱,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我先 君僻處荊山,以供王事。」遂遷紀、郢。今城楚船官地也, 春秋之渚宮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郢, 以漢南地而置南郡焉。《周書》曰:「南,國名也。」南氏有二 臣,力鈞勢敵,競進爭權,君弗能制,南氏用分為二南 國也。〈出周書史記解〉按韓嬰敘詩云:其地在南郡、南陽之間, 《呂氏春秋》所謂「禹自塗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 焉。後漢景帝以為臨江王榮國王,坐侵廟垣地為宮, 被徵,升車出北門而軸折,父老竊流涕曰:「吾王不還 矣。」自後北門不開,蓋由榮非理終也。漢景帝二年,改 為江陵縣,王莽更名南順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 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 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凱之攻江陵也,城上人以瓠繫 狗頸示之,元凱病癭故也。及城陷,殺城中老小,血流 沾足,論者以此薄之。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隄, 自靈溪始,桓溫令陳遵造。遵善於防攻。〈孫云當作方功謂以方計 士功也〉使人打鼓遠聽之,知地勢高下,依傍創築,略無 差矣。城西有栖霞樓,俯臨通隍,葉納江流。城南有馬 牧城,西側馬逕。此洲始自枚迴,下迄于此,長七十餘 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長所治。舊主度州郡貢于洛 陽,因謂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對馬頭岸,昔陸 抗屯此,與羊祜相對,大弘信義,談者以為華元子反 復,見於今矣。北對大岸,謂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 江水自此始也。〈江水舊本作江火疑火乃大字之譌吳改為水未安〉《家語》曰:江 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風,不可涉也。故郭景純云:「濟江 津以起漲,言其深廣也。」
江水又東,逕郢城南。〈注〉子囊遺言所築城也。《地理志》 曰:「楚別邑故郢矣。王莽以為郢亭。」城中有趙臺卿冢, 岐平生自所營也。冢圖賓主之容,用存情好,敘其宿 尚矣。
江水又東,得豫章口。〈注〉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岡, 蓋因岡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臺」名,所未詳也。 又東至華容縣西,夏水出焉。〈注〉江水左迤為中夏水, 右則中郎浦出焉。江浦右迤南派曲而極水曲之地 勢,世謂之「江曲」者也。
又東南當華容縣南,湧水出焉。
江水又東,涌水注之。〈注〉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謂之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