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洲、官洲、老洲、柳洲、趙家洲、匾檐洲。洲之東曰匾檐 河,其北曰滁河,沿瓜埠鎮東南流以達於江。江之名 曰「宣化漾」,有洲亦名「新洲。」自是而下為石帆山,山屹 立中流,如揚帆然,故名。又數里為西溝,近黃天蕩者 為東溝,二水自江出,皆折而西,與儀真縣接,六合江 境盡于此焉。自中口洲而下,有山踞江而出者,曰焦 家嘴。又其下為觀音山,水曰觀音港。有石臨瞰江水, 形如飛燕,名曰「燕子磯。」丹巖翠壁,遠望如畫,江山勝 處也。磯上有漢壽亭、侯關羽廟、觀音閣、俯江亭、大觀 亭、水雲亭,多名賢題詠。由弘濟寺歷濤山、唐家渡、袁 家河、東陽港,遂接黃天蕩。中有洲,屬上元,其上為草 場。自龍潭而東,洲渚限隔,有斜臈洲、太子洲。洲之外 有老鴉夾,又東為天寧洲,皆句容界。其諸水分流,有 曰白家溝、楊家港、雙溝港、羅四港,而邪溝尤為津要。 自此而下,遂與鎮江接。江之中可紀者若此。
陰山在江寧縣西南一十二里,下臨大江。晉王導至 此,山神見夢於道,事聞於上,為立廟,故名。
石頭山在城西二里,環七里一百步,即楚金陵邑。吳 晉時,江在石頭下,為險要必爭之地。上築城,嘗以心 腹大臣守之,南北戰伐,咸據此為勝負。明初,都城皆 據岡壟之脊,下有龍洞,又名「桃源洞。」後有駐馬坡,諸 葛亮嘗駐此以觀形勢。
幕府山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高七十丈。 王導從元帝渡江,建幕府於此,故名。壟多石,居人鍛 以為灰,又名「石灰山。」北濱大江,東與直瀆諸山接,為 建業門戶。
秦淮自通濟水門入城,與城壕合,又與青溪合,自三 山水門沿石城西北流以達於江。
楊吳城壕,楊溥城金陵時所開。自北門橋東流,歷珍 珠橋,折而南,截於通濟城支流,與秦淮合。又自通濟 門外納重驛、澗子諸橋水,遂從西北至三山門,復與 秦淮合,以達於江。
新開河,宋元鑿,自三山橋歷石城橋、定淮諸門,由草 鞋夾以達於江。
元運道在陰山下。至元間以通糧運,由大成港入江。 穩船湖在金川門外,明初開,引江水,瀦以泊舟。 瑣石溪在東南四十八里,源發白石巖,經攝湖六十 餘里,達於大江。
落星山在板橋市,下臨大江。山下有岡,即王僧辯、陳 霸先連營以扼侯景處。
烈山:在西南七十里。四面峭絕,下臨大江,風濤洶湧, 商旅嘗泊舟依山以避之。
「下三山」在江寧鎮東。三峰拱峙,大江從西來,勢如建 瓴,而此山突出當其衝。
上新河在江東門外,由大江至江東門壩上,為商賈 百貨所聚。
新河在江東門外,一名「中新河」,又名「直江口。」流通大 江,官舟馬快船所泊處。
《古新河》一名「新開河」,在白鷺洲西南入大江。
大城港今名「大勝關」,納大江東流,又東有瓦屑壩,其 東南會聚寶門城壕,納重譯橋、落馬澗諸水,西南北 與秦淮合。又北為三汊河,至龍江關外入江。
板橋浦在縣南二十里。闊三丈,深一丈,下入大江。 按《句容縣志》,「古漕河在縣北七十里,西入江。」
龍潭在縣北八十里,臨大江。今設巡檢司。
按《溧陽縣志》,中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古三江 之一。桑欽《水經》云:「中江出蕪湖縣西南,東至陽羨入 海。」
按《溧水縣志》,「臙脂河,在縣西十里。明初定鼎金陵,欲 通蘇浙糧運,乃命崇山侯李新焚石鑿河,引石臼湖 水,會秦淮以入于江。」
按《江浦縣志》:「大江在縣治東三里,上曰揚子江,抵浦 子口曰宣化江,其中流為鰻」洲與江寧連界。 三汊河在治北三十里,滁河與黃山水合流于此,經 六合瓜步口入江。
浦子口河在縣東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錫、珍珠」二泉, 由浦子口城西入江。
新開河在縣東二十里。自三汊河由六合出瓜步口 入江。
穴子河南四十里白馬鄉界。南自大江通芝麻河、石 蹟橋河水合流至西江口入江。
八字溝渡在縣東八里,濱江。
按《六合縣志》,「大江自唐家渡至瓜步東溝一帶,皆屬 縣境,巡哨江界。」
平山,在縣西六十里。立《江滸》渢渢大觀也。
晉王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沿江蜿蜒。
按《揚州府志》:揚子江在郡東南,水發于岷山下三峽, 經九江數千里,曲折匯衍而下。過金陵,由瓜步下小 帆山,逕儀真境,東下與鎮江分界。東北趨江都,出泰 興界,入江寧鄉,為如皋縣境。東過天生港,至通州入 海。《禹貢》「江漢朝宗于海。」通州蓋朝宗處也。其地澇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