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昔人有言:使二江可併為一,則神禹先併之矣。此誠 不易之論。然而先年累次修浚,樂簡易而畏煩難,以 致二處淤塞不通。詢訪耆老,咸謂當於新洋下界口 各置一閘,冬春常閉,秋夏淫澇開之,以分洩水勢,歲 旱乾開之,以通引灌溉,庶幾江流常「通,旱澇有備。」又 看得下界口闊一十六丈,深止四五尺,潮勢亦緩,造 閘無難。其新洋江口闊四十丈,深一丈五尺,潮勢頗 大,難以作堰。但事體重大,費用錢糧數多,必委官勘 議停當,方可施行。

開吳淞江疏         海瑞

《禹貢》稱「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吳水利,當濬之使入 于海。」從古而然也。婁江、東江係入海小道,惟吳淞江 盡洩太湖之水,由黃浦入海。年來水道臣曠職不修, 以致潮泥日積,通道填淤,雖曰水勢就下,而亦不可 就矣。時久潦震蕩,太湖因之奔湧四溢,渰浥禾畝,如 嘉靖四十年,今隆慶三年是也。而小為渰沒漂浥之 患,亦時有之。是吳淞江一水,國計所需,民生攸賴,修 之之舉,不可一日緩也。臣於舊歲十二月巡歷上海 縣,親行相視,按行故道,量得淤塞當濬地長該一萬 四千三百三十七丈二尺,原江面闊三十丈,今議開 十五丈,計該用工銀七萬六千一百二兩二錢九分。 今以水荒缺收,饑民動以千百,告求「賑濟。臣已計將 節年導河夫銀,臣本衙門贓罰銀兩,各倉儲米穀,并 溧陽縣鄉官太僕寺少卿史際義出賑濟穀二萬石, 率此告濟饑民,按工給與銀穀,于今正月初三日興 工挑濬,委松江府同知黃成樂督率上海縣知縣張 嵿、嘉定縣知縣邵一本分理,興工之中,兼行賑濟千 萬饑民稍安戢矣。但工程浩大,銀兩不敷;饑饉頻仍, 變故叵測;官儲民積,計至二月間盡矣。江南四面皆 荒,湖廣、江西雖有收成,府縣又執行閉糴,無從取米。 伏望皇上軫念民饑,當恤吳淞江水道,國計所關。敕 下該部酌議,量留蘇、松、常三府漕糧二十萬石,准照 前旨銀數改折。凡應天等十一府、州、縣庫貯,不拘各 院、道」諸臣項下無礙贓罰銀,聽臣調用。浙江杭嘉湖 三府與蘇松常三府,共此太湖之水,吳淞江開則六 府均蒙其利,塞則六府同受其害。其庫藏銀亦如應 天等處一例取用,彼處居民亦聽上工就食。吳淞借 飢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銀米之需,而荒歉有濟。 一舉兩利,地方幸甚。

請濬吳淞江疏略      蔡懋德

臣按:「江南水患,永樂二年特命戶部尚書夏原吉疏 治,正統五年特命巡撫侍郎周忱疏治,弘治四年特 命工部侍郎徐貫疏治,其他用地方有司隨時浚理, 大約十餘年一興水利,以故歲不告潦,田獲有秋,國 家額賦輸將不竭。今水利之不興已數十年,吳淞江 入海故道化為平陸矣,白茆、七浦、鹽鐵等洩水大川」 僅存一線矣。止劉家河尚通,而潮沙漸淤,亦非故跡。 所以一遇霪霖,太湖西來數郡山水奔注,蘇、松下流 無從宣洩,數百萬頃良田悉成巨浸。夫臣鄉雖一隅, 財賦半天下,況今軍興需餉,仰給東南尤為至急至 切。使及今不治,而水患曰甚。一日災祲易乘,蠲賑難 望,小民皮毛俱盡,猝有他虞,即國賦將安所從出哉? 臣愚以為聖明軫念東南,如織造上供仰荷停免,則 此項錢糧中酌其可動支者,并清查原設導河夫銀, 即足充開濬水利之費。仍倣祖宗朝例,責任大臣如 周忱等,假以便宜,聽其相度區畫,期於成功而後報 命。是即以所留於地方之物力,興地方無窮之大利, 所謂根本之計,似緩「而實急者,此也。」

吳淞江功成碑記略     陳允升

「吳淞江為震澤入海之道。」今按:江源出吳江長橋,下 經長洲、崑山、青浦、嘉定四邑之地,抵上海縣入海。本 朝二百年來,有事于東南水利者非一,惟永樂中夏 忠靖公於吳淞江為簡略,正統以來並皆濬治。至隆 慶初,御史中丞海公為巡撫,尤銳意焉。于是自嘉定 之艾祁以至入海之口,八十里間咸通流無滯,然一 時工費,悉取諸豪家,以故謗讟易興,而全江之工弗 竟。今皇帝嗣位之五年,時念東南財賦重地,會有以 蘇、松水利為言者,上首俞之,而侍御林公實奉璽書 專涖其事。濬治既成,有司者俾升紀其始末。升常謂 「水在天地間,猶血脈之在人身也。苟不能養人,則鮮 有不為病者。」江南之事,其可憂莫切于此。及公既至, 則兼採眾長,斷以己見,相地之勢,因天之時,均四縣 之力,協謀於督撫中丞胡公、前參政王公、按察馮公, 各相繼營度,以贊成事。自崑山之慢水港,東至艾祁, 凡六十里,隨其通塞廣狹,施工各有差。公往來江上, 時加省視。始于萬曆六年三月辛未,迄于四月辛丑, 而江工告成。而千墩、夏駕、大小二壩之工,亦不日而 就夫。然後慢水以西則愬乎江,艾祁以東則沿乎海, 賴中丞之績,而全江皆通流矣。至其工費所出,或取 之灘占,或取之贖鍰,或取之導河、修河諸課,上無損 于國帑,下無加于編氓,為力省而成功大。數十年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