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抵滆湖,北接長塘河,西連五堰,所以洩長塘湖之水 以入滆湖,洩滆湖之水以入大吳瀆、塘口瀆、白魚灣、 高梅瀆、白鶴溪,而入常州運河之北偏十四斗門,北 下江陰之大江,所以殺西來之水,使不入於太湖,而 皆歸於江也。又以荊溪不能當西來眾流奔注之勢, 遂於震澤之口疏為百派,謂之「百瀆」,而又開橫塘以 貫之,約四十餘里。百瀆在宜興者七十有四,在武進 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荊溪而東通震澤者也。又於烏 程、長興之間開七十二漊,在烏程者三十有八,在長 興者三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漊通經遞,以殺其奔衝 之勢,而歸於太湖也。太湖上流諸道,水之來源若此, 而所以洩之者則惟於三江是賴焉。太湖東出吳江 縣之長橋,為吳松江,由吳松江東流以入大海,此震 澤洩水之大道也。然洩水之處各有區域,蓋不止於 吳松江而已:曰「鯰魚口,曰胥口,曰白洋灣,曰管瀆,曰 小溪港,曰瓜涇,曰夾浦,曰張家河,曰北車橋,曰樣湖 溪,曰上瀆港,曰陸家浜,曰虎山橋,曰石家浜,曰南宮, 曰蒯家涇,曰九曲江,曰後塘橋,曰梅梁溪,曰龍塘河, 曰迎城山,曰菱湖港,曰太平橋,曰澤塘浜,曰灌瀆浜, 曰和尚浜,曰長」洛浜,曰王家漾,曰山徑港,曰渡水港, 曰黃瀆港,曰後保河,其他支流不可殫記,皆所以洩 太湖之水,以東入於三江諸浦而歸大海者。然以江 湖形勢觀之,「大要宣、溧以上,西北之水可使入於蕪 湖以歸大江,而不可使注於荊溪;蘇、常以下,東南之 水可使趨於吳松江歸大海,而不可使積于震澤。此」 治水東南之大者也。然地形有高下。時勢有古今。水 道有通塞。治之之法。又未可泥也。

按《江南通志》:「太湖在蘇州府城西南三十餘里,其大 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 百里,湖中有七十二山,占蘇、湖、常三州。北有百瀆,納 建康、常、潤數郡之水;南有諸漊,納宣歙、臨安、苕霅諸 水。東南之澤,無大于此。」

按《蘇州府志》,「太湖在府城西南三十餘里,屬吳吳江 二縣之境,周五百里,占蘇、湖、常三府。引西來諸水,從 長橋水口東流入吳松江,又東流二百六十里入於 海。」

小白陽山在府城西。前瞰太湖,中俯平疇,亦吳中之 勝處。

茶山在彈山之右,太湖之濱。

胥山在府城西三十里。山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 橫山,在府西南十一里。《唐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橫,故 名。」又以山臨太湖,若箕踞,一名踞湖。

《光福》之水,自虎山橋上下崦等處,西南受太湖之水, 微東北流過善人橋。

箭涇之水,在胥口兩香山足下,南受太湖之水,北逕 至靈巖山前,合光福之水。

白鶴溪柿木涇,引太湖水而南,烏角溪北出滸墅,經 運河入射瀆。

胥口乃太湖之委,其水西流達於郡城之胥門。 鯰魚口,在太湖之北,去吳江縣十八里。

三江口:「一自太湖從吳縣鯰魚口北入運河,經郡城 之婁門者為婁江;一自太湖從吳江縣長橋東北合 龐山湖者為松江;一自大姚分支過澱山湖,東至嘉 定縣界,合上海縣黃浦。由黃浦經嘉定江灣、青浦東 北流,亦名吳松江者為東江。」其實皆太湖之委也。 按《吳江縣志》:「太湖西去縣城五里,環蘇州、常州并浙 江、湖州三府之境,廣三萬六千頃,周五百里,又名震 澤,一曰具區,一曰笠澤,一曰五湖。北有百瀆,南有諸 漊,皆注於茲,為東南之巨澤,無過于此。湖中一十八 港,如石里等港是也,湖水所洩處也。湖南七十二瀆, 一名七十二漊」,如牛家等港是也,湖水所納處也。 按《常州府志》:「太湖在府城東南八十里,源」自湖州府 長興縣入宜興縣,八十里入武進,又十八里入無錫, 由武進無錫四十八里百五十步,南入蘇州府。湖隄 環郡境總百四十八里五十步,一名震澤,《禹貢》「震澤 底定」是也。一名五湖。張勃《吳錄》曰:「五湖即太湖,以周 迴五百里故名。」酈道元曰:「長塘湖、射貴湖、上湖、滆湖, 與此為五也。」韋昭曰:「胥湖」、蠡湖、洮湖、陽湖,與此為五 也。虞翻曰:太湖東通松江,南通霅溪,西通荊溪,北通 滆湖,東南通韭溪,有五道,故謂之五湖也。陸龜蒙曰: 「太湖上稟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也。」二家之說 近是,然湖中亦自有五湖,曰菱湖、莫湖、游湖、貢湖、胥 湖云。

按《武進縣志》,太湖為蘇州、湖州、常州三府之巨浸,其 見于古昔者多矣。至明楊慎作賦曰:「頭首無錫,足蹄 松江。負烏程于背上,懷大吳以當胸。」龔廷歷駁之曰: 「頭足胸背,位置未確也。」其賦曰:「愬源則有宣、歙、長興 諸水匯其西,晉陵、荊溪眾流注其北,前苕、餘不諸溪 合其南,而發於天目。吳興七十二漊,常郡一百餘瀆, 遞脈通經,奔湍走洑,故能雄跨三州,而奴視百谷。窮 委則湖身為腹兮,江道是其尾閭;江流無滯兮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