瀅甘冷,與它泉不類,惜其生于僻遠,不為桑苧翁所 賞耳。不然,其品當不在惠山下也。然則不遇賞鑒,湮 沒於荒山窮谷之中者,獨泉也哉!予故表而出之,無 亦使茲泉之悲乎不遇也。
無礙泉在西洞庭水月寺東,小青塢縹緲峰下。其泉 瑩徹,冬夏不涸,甘涼異于他泉。紹興中,李彌大、胡茂 老以「無礙」名泉,彌大有詩。
《毛老泉》在毛公壇下,毛公煉丹井也。旁有石池,深廣 袤丈,大旱不涸。
石井泉,在嚴家山下,古樟東南,最宜煎茶。前輩謂「不 減蝦蟆巖下水。」
鹿飲泉:在上方塢。
「惠泉」在法華寺旁。
軍坑泉在缸坑之西。《洞庭記》云:「吳王領軍過此,軍渴, 大喊一聲,有泉湧出,得以飲軍。後泉衝破成池,至今 存焉。」
龍山泉,在龍山之下太湖石間有穴深丈餘,名「石井。」 其泉味甘色白,歲旱不涸,歲潦湖水沒井而不相混。 黃公泉,在綺里之西徐勝塢。漢夏黃公嘗隱於此,有 井至今存焉。井旁百餘家多姓夏,或云其後也。 華山泉,在華山寺旁。其源有三:靈泉、蒙泉、鑑泉也。 海眼泉,在東洞庭豐圻之頂。山頂有巨石,上有二穴, 涓涓如人目,冬夏不盈不竭,其深不測。
柳毅泉在郁家湖口。井甚淺,可俯探也,而水旱不盈 不涸。《蘇州誌》云:「柳毅泉在太湖濱,大風撓之不濁,大 旱不耗,所以為美。」
靈源泉在碧螺峰下。《世說》:昔有患目者,濯之輒愈,因 名。
青白泉在法海之廢阯,有二池,其泉一青一白。 「悟道泉」在翠峰之山。居雪竇演法時,寺有千僧。有天 衣懷禪師者,願汲水供眾,久而無倦,忽蹉跌而化,桶 涌白蓮花,故名。其泉最宜煎茶,不在惠山之下。 「隱君泉」,在馬跡。
按《潛確類書》:松陵江在吳江縣,《禹貢》三江之一,即古 笠澤江也。自太湖分派,繇縣東門外垂虹橋北合龐 山湖,轉東入長洲界。
按《續文獻通考》:蘇州府,太湖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吳 縣、吳江縣之境,《禹貢》謂之「震澤」,《爾雅》謂之「具區」,《史記》 謂之「五湖」,乃貢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也,跨蘇、 常、嘉、湖四府界。
湖州府太湖在府城北十八里烏程、長興二縣之間, 廣二百八十三里,周三萬六千頃,跨湖、宣、蘇、常四郡 界。
按王同祖《太湖考》,「太湖在蘇州府西南境三十餘里。 《禹貢》謂之震澤,《周官》《爾雅》謂之具區,《國語》《史記》謂之 五湖,《左傳》謂之笠澤,《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 笠澤,一名洞庭』。《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是也。 《周官》既云『其澤藪曰具區』」,又云「其浸五湖」,似五湖別 有所在。然范蠡乘舟入五湖,司馬遷登姑蘇望五湖, 實又指此。且揚州之境,水大者無過於太湖,其為具 區甚明。而歷考傳記所載五湖,即是太湖,非別有五 湖也。張勃《吳錄》曰:「五湖者,太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 百餘里,故以五湖為名。」虞翻曰:太湖東通長洲、松江, 南通烏程霅溪,西通義興荊溪,北通晉陵滆湖,東連 嘉興韭溪,水通五道,謂之五湖。陸魯望曰:「太湖上稟 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圖經》以貢湖、游湖、胥湖、 梅梁湖、金鼎湖為五,韋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并 太湖為五。郭璞《江賦》以具區、洮滆、彭蠡、青草、洞庭為 五。《初學記》云:「或說以射湖、貢湖、上湖、長塘湖、滆湖為 五。」按《左傳》「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國語》「吳越戰于五 湖」,可見五湖之為一湖甚明也。然今湖中亦自有五 名:曰菱湖,在莫釐之東,周三十餘里;曰莫湖,在莫釐 之西北,周五十餘里;曰游湖,在長山之東,周五十餘 里;曰貢湖,沿無錫老岸,周一百九十里;曰胥湖,在西 山之西南,周六十里。五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 東曰梅梁湖,杜圻之西,魚查之東曰金鼎湖,林屋之 東曰東皋里湖,而吳人稱謂則總曰太湖。《越絕書》稱 其大周三萬六千頃,連蘇、常、湖三州之地。湖中有七 十二山,其大者曰東西二洞庭,馬蹟次之。山居人甚 多,閭巷井舍,鱗次蟻聚,無慮數千家。而仙宮梵宇,分 布上下,茂林平野,彌望百里,可謂大矣。然考之太湖 上流,其西北自建康等處入溧陽,迤邐至長塘河,并 潤州金壇、延陵、丹陽諸水,會于宜興荊溪以入。其西 南自宣、歙、池州、武林、天目、富陽,下湖之安吉、武康、烏 程、長興,合苕、霅山溪諸水以入「數郡之水,瀦匯於湖, 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東達於三江以入海。其底定 也,則灌溉民田為三吳美利;汎濫也,則浸淫數郡而 民被其大害。」是以古人之治之也,疏其源使水有所 入,導其流使水有所歸,皆為民興利除害而已。觀其 置五堰於溧陽,以節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使入於 蕪湖,以北入於大江,開夾苧千於宜興、武進之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