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5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六千頃,其千頃烏程也,去縣五十里。」

按:《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吳本國震澤在西,後名具區 澤。」《爾雅十藪》:吳越之間有具區。郭璞曰:「縣南太湖 也。」《越絕書》曰:「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 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按此僻在成陽,是也。又 吳伐越,敗之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按《風俗通義》:謹按《春秋國語》,伍子胥諫吳王與我爭 五湖之利,非越乎?及越滅吳,范蠡乘扁舟于五湖。湖 者,言流瀆四面所猥也,川澤所仰以灌溉也。今廬江 臨丹陽蕪湖縣是也。

按《水經沔水注》:江南東注于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 謂長塘湖、太湖、射貴湖、上湖、滆湖也。郭景純《江賦》曰: 「注五湖以漫漭。」蓋言江水經緯五湖,而苞注太湖也。 是以左丘明述《國語》曰:「越伐吳而戰于五湖」是也。又 云:范蠡滅吳,返至五湖而辭越。斯乃太湖之攝通稱 也。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韋昭曰:五湖,今太 湖也,《尚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方圓五百里。湖 有苞山,《春秋》謂之夫椒山。有洞室,入地潛行,北通瑯 琊東武縣,俗謂之洞庭。旁有青山,一名夏架山,山有 洞穴,潛通洞庭。山上有石鼓,長丈餘,鳴則有兵。故《吳 記》曰:「太湖有苞山,在國西百餘里,居者數百家,出弓 弩材。旁有小山,山有石穴,南通洞庭,深遠莫知所極。 三苗之國,左洞庭,右彭蠡,今宮亭湖也。以太湖之洞 庭對彭蠡,則左右可知也。」余按二湖俱以洞庭為目 者,亦分為左右也,但以趣矚為方耳。既據三苗,宜以 湘江為正。是以郭景純之《江賦》云:「爰有包山,洞庭巴 陵,地道潛達,傍通幽岫窈窕。」《山海經》曰:「浮玉之山,北 望具區,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謝康樂云:「《山 海經》浮玉之山,在句餘東五里」,便是句餘縣之東山, 乃應入海。具區今在餘姚鳥道山北,何由北望具區 也?以為郭,于地理甚昧矣。言洞庭南口有羅浮山,高 三千六百丈,浮山東石樓下有兩石鼓,扣之清越,所 謂神鉦者也。事備《羅浮山記》。會稽山宜直湖南,又有 山陰谿水入焉。山陰縣西四十里有二谿,東谿廣一 丈九尺,冬煖夏冷;西谿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谿 北出,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谿,廣五丈餘,而溫涼又 雜,蓋《山海經》所謂苕水也。北逕羅浮山而下注于太 湖,故言出其陰入于具區也。湖中有大雷、小雷三山, 亦謂之三山湖,又謂之洞庭湖。楊修《五湖賦》曰:「頭首 無錫,足蹄松江。負烏程于背上,懷太吳以當胸。岝嶺 崔嵬,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 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岝嶺山,俗說此本在 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東,又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 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云 是笮嶺山。蹠自此以求差深」,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 太湖三十餘里。

按《吳錄》,「五湖者,太湖之別名,周行五百餘里,故以名 焉。」

按《吳地記》,太湖,按《漢書志》云,《爾雅》十藪曰:「吳越之間 有具區。」郭璞云:今吳縣西南太湖即震澤也。中有包 山,去縣一百三十里,其山高七十丈,周迴四百里,下 有洞庭穴,潛行水底,無所不通,號為地脈。又有大小 二雷山,按《越絕書》曰,太湖周迴三萬六千頃,亦曰五 湖。虞翻云:「太湖有五道之別,故謂之五湖。」《國語》曰:「吳 越戰於五湖」,在笠澤一湖耳。張勃《吳錄》云:「五湖者,太 湖之別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為名。」周處《風土 記》曰:「舜漁澤之所也。」《揚州記》曰:「太湖一名震澤,一名 洞庭。」今湖中包山有石穴,其深莫知其極,即十大洞 天之第九林屋洞天也。

五湖即太湖東岸五灣,古時名別,今混為一矣。五湖 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東曰梅梁湖,吳時進梅梁, 至此舟沉失梁,至春首則水面生花。杜圻之西,魚查 之東曰金鼎湖,昔吳王泛舟五湖,有金鼎沉于此。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太湖,《國語注》,「太湖即五湖, 在吳西南。」《唐志》湖州烏程縣有太湖,占湖、宣、常、蘇四 州境。《通典》:湖州東有太湖,一名震澤,在吳縣西南五 十里。太史公上:「姑蘇望五湖。」太湖周五百里,故曰五 湖。李氏曰:「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鑑湖。」薛氏曰:「震 澤,今太湖,在平江吳縣。」虞翻云:「太湖有五道。《吳錄》云: 周行五百餘里,故名五湖。」《郡縣志》:「太湖在蘇州吳縣 西南五十里,湖中有山,一名洞庭山。」《水經注》:「江南東 注於具區,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塘湖。洮湖一名長塘湖太 湖上湖,射貴湖、滆湖也,《書》謂之震澤,《爾雅》以為具區。 《史記正義》:「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 東岸五灣。」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平江府太湖在吳縣南五十里, 安吉州太湖在長興縣東,占湖常宣、蘇四州之境。常 州大湖在州東百里。」

按:《元史河渠志》:「太湖為淛西巨浸,上受杭湖諸山之 水,瀦蓄之餘,分匯為澱山湖,東流入海。」

按《太湖泉志》:太湖之石滿天下,而泉無聞焉。然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