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8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供給亦勞哉。吳門轉粟帛,泛海凌蓬萊。」其事可見 《同話錄》。近聞廣人云:有一種蘆渟,人在海岸石窟中 居止,初亦無定處,三四口共一小舟,能沒入水數丈, 過半日乃浮出。形骸飲食衣著,非人也。能食生魚,兼 取蜆蛤海物,從舶人易少米及舊衣以蔽體,風浪作 即扛挽船置岸上,而身居水中,無風浪則居船中。 《蠡海錄》:「或問海錯生鹹鹵,而其味每淡。及獲之,醃浸 以鹽,其味即鹹矣。其理何在?答曰:『生氣臨之者常,死 氣臨之者變。生,生氣也;死,死氣也。故海錯在海皆淡, 及其離海鹽醃之即鹹。生則氣血行,故味不入;死則 血氣凝,故味能入』。」

《澄懷錄》:李贊皇云:「花木以海為名者,悉從海外來。」 《異聞錄》:宋永亨「海一而已。地之勢,西北高而東南下」, 所謂東南北三海,其實一也。北至于青滄,則云北海, 南至于交廣,則云南海;東漸吳越,則云東海,無由有 所謂西海者。《詩》《書》《禮》《經》所載四海,蓋引類而言之。《漢 西域傳》所云蒲昌海,疑亦渟居一澤爾。班超遣甘英 往「條支,臨大海」,蓋即南海之西云。

《蠡海集》:水味鹹,水性然也。而海水獨苦鹹,蓋亢極而 反之義也。水極則反火,乃為鹹苦,然遇土而煎熬為 鹽,則純鹹矣。是藉土以制其太過,遂能復其本性云。 《日知錄書正義》言:天地之勢,四邊有水。鄒衍書言:「九 州之外,有大瀛海環之。」是九州居水內,故以州為名。 然《五經》無西海、北海之文,而所謂四海者,亦概萬國 而言之爾。《爾雅》: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周禮 校人》:「凡將有事于四海山川。」註:「四海猶四方也。」則海 非真水之名。《易卦》「兌為澤」,而不言海。《禮記鄉飲酒義》 曰:「祖天地之左海也。」則又以見右之無海矣。《虞書》禹 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據《禹貢》但有一海,而南海之名, 猶之西河,即此河爾。

《禹貢》之言海有二:「東漸于海」,實言之海也;「聲教訖于 四海」,概言之海也。

宋洪邁謂:海一而已,地勢西北高,東南下,所謂東北 南三海,其實一也,第無所謂西海者,《詩》《書》《禮經》之稱 四海,蓋引類而言之。至如《莊子》所謂「窮髮之北有冥 海」,及屈原所謂「指西海以為期」,皆寓言爾。程大昌謂 條支之西有海,先漢使固嘗見之,而載諸史。後漢班 超又遣甘英輩皆親至其地,而西海之西又有大秦 夷人,與海商皆常往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其山實 臨瀚海,蘇武、郭吉皆為匈奴所幽,寘諸北海之上。而 《唐史》又言突厥部北海之北有骨利幹國,在海北岸。 然則《詩》《書》所稱四海,實環華夷而四之,非寓言也。然 今甘州有居延海,西寧有青海,雲南有滇海,安知漢、 唐人所見之海,非此類耶?

《春明夢餘錄》:「贛榆外有神山,海州青峰山,有一所,十 八村。登萊外浮島,其比如櫛。沙門島,渡遼者必泊舟。 長山島四十餘里,多產鹿。田橫島,可居千餘人。唐島, 唐太宗征遼,駐蹕于此。石臼島,金主宋高營寨。古鎮 島,有巡司。薛島,武陽侯故居,不能悉記。故自海渡山 東者,只島內行,不放大洋。」

舟山七十四嶴,山繞圍不能進。蘆花嶴在口旁,故被 盜。

《台州府志》:「天女峰,望之如髽女狀,又名丫髻。上有小 庵,海中人望,餘山皆伏,惟天台華頂與此峰屹立。 華頂峰中有黃金洞,絕頂東望滄海,瀰漫無際。 五百羅漢石,相傳五百羅漢自西天泛海至此,船與 眾物皆化為石。」

《吉安府志》:「蓬萊嶺上有石巖、石筍、仙鵝池,人謂如海 上蓬萊。」

《福州府志》:「鳳凰岡烏石嶺應潮泉在山巔,水纔數尺, 淺深盈涸,與潮相應,相傳為海眼。」

《青州府志》:「諸城縣信陽鄉西南八里海東岸巨石平 正如床,上有巨人仰臥跡,身長丈餘,首乾趾巽腦脅 膝骨痕俱入石數寸。」

《廣東通志》:海月巖,古傳海上風帆影落井中,《寶安八 景》所謂「海月風帆」即此。

獨峰嶺平地突起,孤峰聳峻。欲觀海者陟其絕頂,則 「媚川」珠池,宛然在目。

金牛山,其峰插空。登之,則東南諸山皆為培塿。海中 望之,以定方隅。

龍龕巖昔雲,「龍入海,蛻骨于巖中,樵者于此拾有龍 骨。」

海馬色赤黃,高者八、九尺,逸如飛龍,山食而宅海,蓋 龍種也。東南島夷老于泛海者間一見云。

《高州府志》:「海中有文魮,烏頭尾鳴,似磬而生玉。又有 朱鱉,狀如肺,有四目六腳而吐珠。海在鑑江之南。 平定縣東,海中有𩣡馬似馬,牛尾一角。又有水犀,似 牛,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平定縣即今吳川也。 《寧海縣志》:「縣東南海中,孤山特立,往往海氣結為樓 臺亭塔之狀,或長如城,或小如轎,五采相宣,極為怪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