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9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改元則更造換給,計有勘合國分。

暹羅 、日本 、占城 、瓜哇 、滿剌加 、真臘蘇祿國「東王 蘇祿國」 「西王 蘇祿國」 「峒王柯支 浡泥 《鍚蘭山 》古里 蘇門荅剌古麻剌。」

凡蕃夷誥敕,初哈密等七衛俱有,如朵顏、海西諸衛 例。後乃沒於土魯番。而烏思藏、長河西等處闡教、闡 化、輔教、贊善、護教五王,大乘大寶二法王,各處國師, 俱誥命。禪師、敕命,都綱、剌麻、都指揮、指揮等俱敕諭。 其闡教、闡化、輔教、贊善,仍給勘合。護教自稱原有勘 合,燬於火,累年請給未與。二法王及長河西朵甘思、 董卜韓胡、俱不給勘合。其金川雜谷等處、止齎印信 蕃文、亦無勘合

長河西魚通寧遠等處置軍民安撫使司,每年一貢, 給與勘合,於四川比號「雅州入境,每貢止許五六十 人,多不過一百人。方物,該守關官員辨驗,申送都布 按三司審實起送。後改陞宣慰司。」

洪武十八年定蕃國初附、遣使進貢及迎詔之儀。 按《明會典》,「洪武十八年定,蕃國初附、遣使奉表進貢 方物,先於會同館安歇,禮部以表副本奏知。儀禮司 引蕃使習儀,擇日朝見。」其日,錦衣衛陳設儀仗,和聲 郎陳大樂於丹陛如常儀。儀禮司設表案於奉天殿 東門外丹陛上,方物案於丹陛中道之左右。設文武 百官侍立位於文武樓南,東西相向。蕃使服其服,捧 表及方物狀,至丹墀,跪授禮部官,受之,詣丹墀,置於 案。執事者各陳方物於案畢,典儀、內贊、外贊宣表,展 表官、宣方物狀官各具朝服,其餘文武官常服就位。 《儀禮》司官奏「請陞殿」,皇帝常服出,樂作,陞座,樂止。鳴 鞭訖,文武官入班叩頭,禮畢,分東西侍立。引禮引蕃 使就丹墀拜位,贊四拜,典儀唱:「進表。」序班舉表案,由 東門入,至於殿中。內贊贊宣表,外贊令蕃使跪宣表, 宣方物狀訖,蕃使俯伏,興,四拜。禮畢,駕興,樂作,還宮, 樂止,百官及蕃使以次出。其蕃國常朝及為國事、謝 恩、遣使進表、貢方物,皆如前儀,唯不宣表。

皇帝登極及冊立皇儲,則遣使頒詔,蕃王受封則賜 印,或有賚予,故有蕃王迎接之儀。凡使者入蕃國境, 先遣人馳報於王,王遣官遠接。詔前期,令有司於國 門外公館設幄結綵,設龍亭於正中,設香案於龍亭 之南,備金鼓、儀仗、鼓樂,伺候迎引。又於國城內街巷 結綵。王宮內設闕庭於殿上正中,設香案於闕庭之 前,設司香二人於香案之左右。設詔使立位於香案 之東,設開讀案於殿陛之東北。設蕃王拜位於中道, 北向。設蕃國眾官拜位於蕃王拜位之南,異位重行, 北向。設捧詔官位於開讀案之北,宣詔官位於捧詔 官之南,展詔官二人位於宣讀官之南,俱西向。司禮 二人位於蕃王拜位之北,引禮二人位於司禮之南, 引班四人位於眾官拜位之北,俱東西相向。陳儀仗 於殿庭之東西;設樂位於眾官拜位之南,北向。遠接 官接見詔書,迎至館中,安詔於龍亭中,遣人馳報王。 王即率國中眾官及耆儒僧道出迎於國門外。至館 中,具冕服,眾官具朝服,行五拜禮訖,迎詔出館。至國 門,金鼓在前,次僧道耆儒,次眾官,次王,次儀仗鼓樂, 次《詔書》。龍亭。使者常服行於龍亭後,迎至殿中。金鼓 分列門外之左右,置龍亭於殿上正中,使者立於東。 引禮引王入就拜位,引班引眾官人等各就拜位。使 者詣前,南向立,稱「有制。」司贊唱拜,樂作,蕃王及眾官 以下皆四拜,樂止。引禮引蕃王由西階陞,詣香案前, 北向立。引禮唱:「跪。」司贊唱:「眾官皆跪。」《引禮》唱:「上香。」司 香捧香跪進於王之左;王三上香訖,引禮唱:「俯伏,興, 平身。」蕃王及眾官以下皆俯伏,興,平身。《引禮》引蕃王 復位。司贊唱:「開讀宣詔官」、展詔官陞案;使者詣龍亭, 捧詔書授捧詔官,捧詔官前受詔,捧至開讀案,授宣 詔官、宣詔官受詔,展詔官對展。司贊唱:「跪。」蕃王及眾 官以下皆跪。宣詔官宣詔書,捧詔官於宣詔官前捧 詔書仍置於龍亭。司贊唱「俯伏,興、平身。」蕃王及眾官 以下皆俯伏,興、「平身。」司贊唱「拜」,樂作,蕃王及眾官以 下皆四拜,樂止。司贊唱「搢笏,鞠躬,三舞蹈,三拱手,加 額,山呼萬歲,山呼萬歲、再山呼萬萬歲」,出笏,俯伏,興, 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禮畢,引禮引蕃王退,引班引 眾官以次退。蕃王及眾官釋服,使者以詔書付所司 頒行。蕃王與使者分賓主行兩拜禮。使者居東,蕃王 居西。如蕃國陪臣行禮,使者立受。

洪武二十六年,定各國朝貢使人及土官承襲之制。 按《明會典》,「凡朝貢方物。」「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蕃國 及四夷土官人等,或三年一朝,或每年朝貢者,所貢 之物,會同館呈報到部,主客部官赴館點檢見數。遇 有表箋,移付儀部。其方物分豁進貢。上位若干,殿下 若干,開寫奏本,發落人夫管領,先具手本,關領內府」 勘合、依數填寫、及開報門單。於次日早朝、照進內府。 或於奉天門、或奉天殿丹陛、或華蓋殿、及文華殿前 陳設。本部正官奏啟進納。若遇慶賀聖節正旦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