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9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欲修京城,執政者引「《囊瓦》城郢」 之事以阻之,泥古人之陳言,而不知當世之事宜者也。

《四方夷落之情》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 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 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

王昭禹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非特圖也,又掌其地焉。東方曰夷,其種有四;南方曰蠻,其種有八;東南曰閩,其種有七;西北曰貉,其種有九;西方曰戎,其種有五;北方曰狄,其種有六。自邦國都鄙至于夷、蠻、閩、貉、戎、狄,雖有內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視而同仁。其人民之所聚,財用之所出,九穀之所生」 ,六畜之所產,其數要不可以不辨也,其利不可不知也。

臣按:天地之大德曰「生」 ,而其所以生者以人為貴,而人之中有華有夷,華一而已,而夷則不止於一焉。蓋華夏居中、夷狄處外,中者混而同,其性稟習俗雖有少異而其大略則同也。外者環而繞之,有接續之際而無混同之勢,故其性稟習俗也,始而近也則大同而小異,終而遠也乃至於背戾而懸絕焉,唯其勢異而情殊,故帝王所以治之也,「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隨機而應變,因事而制宜,要在使之各止其所而已。彼既止其所而不為疆場之害,則吾之內地華民得其安矣。

《通典》曰:「緬維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有居處巢穴 焉,有葬無封樹焉,有手團食焉,有祭立尸焉。聊陳一 二,不能遍舉。其地偏其氣梗,不生聖哲,莫革舊風,訓 誥之所不可,禮義之所不及,外而不內,疏而不戚,來 則禦之,去則備之。」

臣按:自古馭夷狄之要法,不出乎「來則禦之、去則備之」 二言而已。

圖書編

《外四夷館考總敘》

國朝自高皇帝以神武肇基,奄有萬國,列聖繼作,文 命覃敷,舟車所至,罔不稽首稱藩,獻琛恐後,王會之 盛,蓋自昔罕儷矣。顧遐陬裔壤,聲教隔閡,語言文字 各成一家。典象胥者不有專業,何以宣聖德而達夷 情?此《四夷館》之設,猷慮甚弘遠也。當是時,為館傅者 多徵自外國,簡吾子弟之幼穎者而受學焉。是以能 「習彼中之故實。雖數十年後,籍記無徵,而為之徒者, 猶能憶其師說,不煩考鏡。」迨今二百餘年,曩之遺老 盡矣。官師之所肄習者,即語言文字尚不能該貫,況 其他乎?今上嗣曆之六年,會暹羅使者來庭,始闢館 受譯,課業少間,輒進夷使而詢之,具述彼國之山川 道里,食貨謠俗,如在掌股間。因以詢於韃靼諸館,則 其詳不可得而聞矣。夫字內冠帶之國,守官者馭臨 其方,猶必藉乘史以徵一方之文獻,故措注不繆,而 與民攸宜。矧魋結眾類,疆殊風異,辭令往復,脫有牴 牾,斯情實眩,而彼我攜矣。我不彼知,彼乘而匿端,彼 不我知,我安能令之懷且讋哉?余因是蒐輯往牒,參 稽國朝故實,於凡所譯諸夷,建置沿革,山川巖易,食 貨便滯,謠俗龐漓,與夫叛服之始末,戰守之得失,略 詮次成,編,弁於首,俾初學之士,得有所考,以知夫彼 國之委悉,庶於譯學不無小補耳。或謂創籍記事,似 也,戰守諸計,得母尸祝而代庖乎?蓋陸敬輿有言:「中 夏之盛衰異勢,四夷之強弱異時,事機之利害異情, 措置」之安危異便,形勢不同,胡可專一?則夫辨方記 事,隨事考文,以備卒然之應者,亦安得而不詳也?方 今明良交泰,四夷咸賓,象胥之所譯者,非請求職事, 則表獻方物也。蓋以為我能是,是亦足矣。然事變不 常,容有出於職貢之外者。如近者俺酋請經於西竺, 暹羅失篆乎東牛,其文移奏請,皆曩所未有者,非多 識其何以應之乎?若乃遺書解聊城之圍,傳檄定卭 筰之亂,古之哲士蓋有以尺牘而當三軍者,苟用之 中機,雖蠻貊之邦行之矣。然則文事武備,可以不並 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