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9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唯山東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豈天使生人未 至於帖泰耶?豈其人謀未至耶?何其艱哉!何其艱哉! 今日天子聖明,超出古昔,志於理平,若欲悉使生人 無事,其要在先去兵。不得山東兵不可去,是兵殺人 無有已也。今者上策莫如自治。何者?當貞元時,山東 有燕、趙、魏叛,河南有齊、蔡叛,梁、徐、陳、汝、白馬、盟津,襄 鄧、安黃、壽春,皆戍厚兵,凡此十餘所,纔足自護治所 資,不輟一人以他使,遂使我力解勢弛,熟「視不軌者 無可柰何。階此,蜀亦叛,吳亦叛,其他未叛者,迎時上 下,不可保信。自元和初至今二十九年間,得蜀得吳, 得蔡得齊,凡收郡縣二百餘城,所未能得,唯山東百 城耳。」土地人戶,財物甲兵,較之往年,豈不綽綽乎亦 足自為治也?法令制度,品式條章,果自治乎?賢才奸 惡,搜選置捨,果自治乎?障「戍鎮守,干戈車馬,果自治 乎?井閭阡陌,倉廩財賦,果自治乎?如不果自治,是助 敵為虐,環土三千里,植根七十年,復有天下陰為之 助,則安可以取?」故曰:「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 魏於山東最重,於河南亦最重。何則?魏在山東,以其 能無趙也。既不可越魏以取趙,固不可越趙以取燕。 自燕、趙常「取重於魏,魏常操燕趙之性命也」,故魏在 山東最重。黎陽距白馬津三十五里,新鄉距盟津一 百五十里,陣壘相望,朝駕暮戰,是二津敵能潰,一則 馳入成皋,不數日間,故魏於河南間亦最重。今者願 以近事明之。元和中,纂天下兵,誅蔡誅齊,頓之五年, 無山東憂者,以能得魏也。昨日誅滄,頓之三年,無山 東憂者,亦以能得魏也。長慶初誅趙,一日五諸侯兵 四出潰解,以失魏也。昨日誅趙,一日罷,如長慶時,亦 以失魏也。故河南、山東之輕重,常懸在魏,明白可知 也。非魏強大能致如此也,形使然也。故曰:「取魏為中 策,最下策為浪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是也。兵多粟 多,敺人使戰者,便於守;兵少粟少,人不敺自戰者,便 於戰。故我常失於戰,敵常困於守。山東之人,叛且三 四五矣。今之後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 理正當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指示順向,詆 侵族臠,語曰「叛去,酋酋起矣。」至於有圍急食盡,餤屍 以戰,以此為俗,豈可與決一勝一負哉!自十餘年來, 凡三收趙,食盡,且下堯山敗趙復振,下博敗趙復振, 館陶敗趙復振。故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為浪戰最 下策也。」然後穆敬之世,河北再復;宣宗之世,河湟盡 歸,而無補於唐之既衰。抑何也?固知邊防設險,國之 藩蔽,資以為衛,而非所以為命,於廟算之盛衰失得, 詎盡是哉?

《宋代邊防》此篇原本前後舛訛顛倒今皆改正

自劉守光僭竊,與中國搆兵,契丹以其間據營、平二 州,而地險始失。後石晉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 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以畀虜,藩籬撤焉。周顯德中, 實始復瀛、莫二州,而韓通「築李晏口城,立縣十有二, 又築束鹿,增鼓城,葺祁州。數年,又自浮陽至朝寧,補 壤防嫖游諸口三十六,以通瀛、莫。」宋興,葺鎮州西山 「堡障。自王全斌築保州、威武、靜戎、平塞諸境塞自劉 遇太宗平晉,隳其城,遷榆次,又遷三交,奪故軍之險 而守之,為外彝咽喉。自潘美各因形制為邊,嗣後於 延慶、環厚、靈武各置帥以備西夏,關南瀛、常、易、棣各 置帥以拒北敵,普隰、昭義、西山各置帥以禦太原。帥 官不過巡簡,使無敵易制,而體勢崇」重,人莫得危短。 每入朝,必命坐,賜宴洽款語,甚寵。西北邊軍市租,悉 舉畀之,令得回易,免所過徵稅,他賜賚不在是,又事 不從中,復聽便宜制軍。當是時,所置帥皆天下勇悍 忠實之材,委任專而防守固。何繼筠屯棣州二十餘 年,董遵誨屯通遠四十年,它如李漢超、郭進、姚內斌 之倫,卒不下十餘年,吏士尊畏,得盡其死力。養士少 而蓄力多,操術簡而形勢壯。彝用挫屈叩關,吏通書 幣之使。於是敕沿邊諸州,禁民毋得出塞侵盜,敦信 保境,而中外懷安。端拱中,北國侵盜,詔群臣上《備邊 策》。諫大夫張洎上書言:「中國禦戎,必依險阻。今飛狐 以東皆契丹所有,地險盡失,而河朔列壁城守具苦 於無兵,則兵分之過也。請於中山、太原、河間建三大 鎮,各統十萬之眾,鼎峙而守,視緩急為策應,仍命親 王出臨魏府,以控其要,則契丹雖有精兵,豈敢越而 南侵!制敵之方,盡於此矣。」吏部尚書宋琪言:「國家取 燕于雄、霸直進,非我戰地。如令大軍於易州,循孤山, 涉涿水,抵桑乾河,出安保塞,則東瞰燕城,纔及一舍, 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不視孤壘,旬日可克。山後八州, 聞薊門不守,必盡歸降,勢使然也。然兵凶器,聖人不 得已而用之。若選使通好,弭戰息民,此亦策之得也。」 李昉、王禹偁亦多以修好為言,帝嘉納之。然邊無險 可恃,終以不振。契丹屢肆侵擾,久之,節度副使何承 矩疏曰:「臣幼侍先臣關南征行,熟知北邊道路川原 之勢。若於順安呰西開易河,蒲口導水,東注於海,資 其陂澤,築堤貯水為屯田,可以遏敵騎之奔軼。俟關 南諸泊壅闐,即播為稻田。其緣邊州軍臨塘水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