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4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稼。龍曰:「凡有所食,賴收人田,今蒙聖教,恐難濟給,願 十二歲一收糧儲。」如來含覆,愍而許焉。故今十二年 一遭白水之災。阿波邏羅龍泉西南三十餘里,水北 岸大磐石上,有如來足所履跡,隨人福力量有短長, 是如來伏此龍已,留跡而去。後人於上積石為室,遐 邇相趨,華香供養。順流而下,三十餘里,至如來濯衣 石,袈裟之文,煥焉如鏤。

「瞢揭釐城南四百餘里,至醯羅山。谷水西派,逆流東 上,雜華異果,被澗緣崖,峰巖危險,谿谷盤紆,或聞諠 語之聲,音樂之響,方石如榻,宛若工成,連延相屬,接 布崖谷。」是如來在昔為聞半頌。舊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訛也今 從正音宜云伽陀者唐言頌頌三十二言之法。於此捨身命焉。 瞢揭釐城南二百餘里,大山側至摩訶伐那。唐言大林伽 藍!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薩縛達達王。」唐言一切施避敵 棄國。潛行至此。遇貧婆羅門方來乞。「即失國位無 以為施。」遂令羈縛擒往敵王。冀以賞財迴為惠施。 摩訶伐那伽藍西北。下山三四十里至摩愉唐言豆伽 藍有窣堵波,高百餘尺,其側大方石上有如來足蹈 之跡。是佛昔蹈此石,放拘胝光明,照摩訶伐那伽藍, 為諸人、天說《本生事》。其窣堵波基下有石,色帶黃白, 常有津膩。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為聞正法,於此析 骨書寫經典。

摩愉伽藍西六七十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 是如來昔修菩薩行,號「尸毗迦王。」唐言與舊曰尸毗王略也為求 佛果。於此割身。從《鷹代鴿代》鴿西北二百餘里入珊 尼羅闍川。至薩衰殺地。唐言蛇藥僧伽藍有窣堵波,高八 十餘尺。是如來昔為帝釋,時遭饑歲,疾疫流行,醫療 無功,道殣相屬。帝釋悲愍,思所救濟,乃變其形為大 蟒身,僵屍川谷,空中遍告,聞者感慶,相率奔赴,隨割 隨生,療飢療疾。其側不遠有「蘇摩」大窣堵波,是如來 昔為帝釋,時世疾疫,愍諸含識,自變其身為蘇摩蛇, 凡有噉食,莫不康豫。珊尼羅闍川北石崖邊有窣堵 波,病者至求,多蒙除瘥。如來在昔為孔雀王,與其群 而至此,熱渴所逼,求水不獲。孔雀王以㭰啄崖,涌泉 流注,今遂為池,飲沐愈疾,石上猶有孔雀趾跡。 瞢揭釐城西南行六七十里,大河東有窣堵波,高六 十餘尺,上軍王之所建也。昔如來之將寂滅,告諸大 眾:「我涅槃後,烏仗」那國上軍王宜與舍利之分。及諸 王將欲均量,上軍王後來,遂有輕鄙之議。是時天人 大眾重宣如來顧命之言,乃預同分,持歸本國,式遵 崇建。窣堵波側大河濱有大石,狀如象。昔上軍王以 大白象負舍利歸,至于此地,象忽蹎仆,因而自斃,遂 變為石,即於其側,起窣堵波。

瞢揭釐城西五十餘里,渡大河至盧醯呾迦。唐言赤窣 堵波,高五十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昔如來修菩薩 行,為大國王,號曰「慈力」,於此刺身血以飼五藥叉。舊曰 夜叉譌也 瞢揭釐城東北三十餘里至遏部多。唐言奇特石窣堵波, 高四十餘尺,在「昔如來為諸人天說法開導,如來去 後,從地踊出,黎庶崇敬,香華不替。」

石窣堵波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中有阿嚩 盧枳低濕伐羅菩薩像。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盧枳 多譯日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譌謬也。威靈潛波, 神跡照明,法侶相趨,供養無替。觀自在菩薩像西北 百四五十里,至藍勃盧山。山嶺有龍池,周三十餘里, 淥波浩汗,清流皎鏡。昔毗盧釋迦王前伐,諸釋四人 拒軍者,宗親擯逐,各自分飛。其一釋種既出國都,跋 涉疲弊,中路而止。時有一鴈,飛趣其前,既以馴狎,因 即乘焉。其鴈飛翔,下此池側。釋種虛遊,遠適異國,迷 不知路,假寐樹陰。池龍少女,遊覽水濱,忽見釋種,恐 不得當也,變為人形,即而摩拊。釋種驚寤,因即謝曰: 「羈旅羸人,何見親附?」遂款慇懃,陵逼野合。女曰:「父母 有訓,祗奉無違,雖蒙惠顧,未承高命。」釋種曰:「山谷杳 冥,爾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龍女也。敬聞聖族,流離逃 難,幸因遊覽,敢慰勞弊。命有燕私,未聞來旨。況乎積 禍,受此龍身,人畜殊途,非所聞也。」釋種曰:「一言見允, 宿心斯畢。」龍女曰:「敬聞命矣,唯所去就。」釋種乃誓心 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龍女舉體成人,福力所 感,龍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慶悅,乃謝釋種曰:「我積 殃運,流轉惡趣,幸蒙垂顧,福力所加,曠劫弊身,一旦 改變,欲報此德,糜軀未謝,心願陪遊,事拘物議,願白 父母,然後備禮。」龍女還池,白父母曰:「今者遊覽,忽逢 釋種,福力所感,變我為人,情存好合,敢陳事實。」龍王 心欣人趣,情重聖族,遂從女請,乃出池而謝釋種曰: 「不遺非類,降尊就卑,願臨我室,敢供灑掃。」釋種受龍 王之請,遂即其居。於是龍宮之中親迎備禮,燕爾樂 會肆極歡娛。釋種睹龍之形心常畏惡,乃欲辭出。龍 王止曰:「幸無遠舍鄰此宅居,當令據疆土稱大號,總 有臣庶,祚延長世。」釋種謝曰:「此言非冀。」龍王以寶劍 置篋中,妙好白㲲而覆其上,謂釋種曰:「幸持此㲲以 獻國王,王必親受遠人之貢,可於此時害其王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