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15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城東不遠有故伽藍,庭宇荒蕪,基址尚在,無憂王弟 大帝之所建也。其東有窣堵波,崇基已陷,覆缽猶存, 無憂王之所建立。在昔如來于此說法,現大神通,度 無量眾,用彰聖跡,故此標建。歲久彌神所願或遂。 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嶺,洞谷深澗,其中則 有白檀香樹、栴檀伱婆樹,樹類白檀,不可以別。唯于 盛夏登高遠矚,其有大蛇縈者,于是知之,由其木性 涼冷,故蛇盤此。既望見已,射箭為記,冬蟄之後,方乃 採伐羯布羅香樹,松身異葉,華果斯別。初採既濕,尚 未有香,木乾之後,修理而析,其中有香,狀若雲母,色 如冰雪,此所謂「龍腦香」也。

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岩谷㩻傾。山 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帀入南 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遊舍。其有願見 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 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 塗灰。外道慰諭其人,果遂其願。從此山東北海畔有 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聞諸土俗曰:「從此入海,東 南可三千餘里,至僧伽羅國。」即獅子國已見晉時由僧伽羅至恭建那補羅

恭建那補羅部彙考

太宗貞觀 年僧元奘往西域至恭建那補羅國

按《唐書》。不載。按《大唐西域記》。恭建那補羅國。南印度境 「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三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 滋盛。氣序溫暑,風俗躁烈。形貌黧黑,情性獷暴。好學 業,尚德藝。伽藍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大小二乘,兼功 綜習。」天祠數百,異道雜居。王宮城側有大伽藍,僧徒 三百餘人,寔唯俊彥。其伽藍大精舍高百餘尺,中有 一切義成太子寶冠,高減二尺,飾以寶珍,盛以寶函。 每至齋日。出置高座。香花供養。時放光明。

城側大伽藍中有精舍,高五十餘尺。中有《刻檀慈氏 菩薩像》,高十餘尺。或至齋日,神光照燭。是聞二百億 羅漢之所造也。

城北不遠有多羅樹林,周三十餘里,其葉長廣,其色 光潤,諸國書寫,莫不採用。林中有窣堵波,是過去四 佛座及經行遺跡之所。其側則有《聞二百億羅漢遺 身舍利》窣堵波也。

城東不遠有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三丈。聞諸先志 曰:「此中有如來舍利,或至齋日,時燭靈光。」在昔如來 于此說法,現神通力,度諸群生。城西南不遠有窣堵 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是聞二百億羅漢,于 此現大神通,化度眾生。傍有伽藍,惟餘基址,是彼羅 漢之所建也。從此西北,入大林野,猛獸暴害,群盜凶 殘。行二千四五百里,至摩訶剌侘國。

摩訶剌侘部彙考

太宗貞觀 年僧元奘往西域至摩訶剌侘國

按《唐書》。不載。按《大唐西域記》。摩訶剌侘國。南印度境周 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西臨大河,周三十餘里。土地沃 壤,稼穡殷盛。氣序溫暑,風俗淳質。其形偉大,其性傲 逸。有恩必報,有怨必復。人或凌辱,殉命以仇,窘急投 分,忘身以濟。將復怨也,必先告之,各被堅甲,然後爭 鋒。臨陣逐北,不殺已降。兵將失利,無所刑罰,賜之女 服,感激自死。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 醉,一人推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 行,擊鼓前導。復飲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 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鄰國。王 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 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唯 此國人獨不臣伏。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召募諸國烈 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其兵也如此,其俗也如彼。人 知好學,衺正兼崇。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大小 二乘,兼功綜習。天祠百數,異道甚多。

大城內外五窣堵波。並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跡之 所。無憂王建也。自餘石甎諸窣堵波。其數甚多難用 備舉。

城南不遠有故伽藍。中有《觀自在菩薩石像》。靈鑒潛 被願求多果。

國東境有大山。疊嶺連嶂重巒絕巘。爰有伽藍基于 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岩面壑阿折 羅唐言所行「阿羅漢所建。羅漢,西印度人也。其母既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