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後為兗州刺史,見《王凌傳》。
六月辛亥,治兵于東郊。
《魏書》曰:「公卿相儀,王御華蓋,視金鼓之節。」
庚午,遂南征。
《魏略》曰:王將出征,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臣聞文王與紂之事,是時天下括囊無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訊。今大王體則乾坤,廣開四聰,使賢愚各建所規。伏惟先王功無與比,而今能言之類,不稱為德。故聖人曰:『得百姓之歡心』。《兵書》曰:『戰,危事也』。是以六國力戰,強秦乘弊,幽王不爭,周道用興。愚謂大王且」 當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臥,功業可成。而今創基,便復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擾,擾則思亂,亂出不意。臣謂此危,危於累卵。昔夏啟隱神三年,《易》有不遠,而復論,有不憚改。誠願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算其長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復受重任,雖知言觸龍鱗,阿諛近福,竊「感所誦,危而不持。」 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殺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勳有衢室之 問,皆所以廣詢於下也。」
《管子》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兵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於朝,而備訴訟也;湯有總街之庭,以觀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囿,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
「百官有司,其務以職盡規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 度,牧守申政事,縉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孫權遣使 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僕率種人內附, 居漢陽郡。
《魏略》載,王自手筆令曰:「吾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新城太守。近復有扶老㩦幼,首向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縳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眾,襁負其子而入酆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致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發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里無外,權備將與誰守死乎?」
甲午,軍次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
《魏書》曰:設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譙租稅二年。」 三老吏民上壽,曰夕而罷。丙申,親祠譙陵。孫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內節天性,外施四海,存盡其敬,亡極其哀。思慕諒闇,寄政冢宰。故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夫然,故在三之義惇,臣子之恩篤,雍熙」 之化隆,經國之道固,聖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倫,顯至教,敦風俗,斯萬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是故喪禮素冠,鄶人著庶見之譏;宰予降期,仲尼發不仁之嘆;子穨忘戚,君子以為樂禍;魯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終,豈不以墜至痛之誠心,喪哀樂之大節者哉!故雖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猶未有廢「縗斬於旬朔之間,釋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 逮於漢文,變易古制,人道之紀,一旦而廢。縗素奪于至尊,四海散其遏密,義感闕于群后,大化墜于君親,雖心存貶約,慮在經綸,至於樹德垂聲,崇化變俗,固以道薄於當年,風穨於百代矣。且武王載主而牧野不陣,晉襄墨縗而三帥為俘,應務濟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漢制,替其大禮,處莫重之哀,而設享宴之樂,居貽厥之始,而墜王化之基。及至受禪,顯納二女,忘其至恤,以誣先聖之典,天心喪矣,將何以終!是以知王齡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
八月,石邑縣言《鳳凰集》。冬十一月癸卯,《令》曰:「諸將征 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槥 櫝殯斂,送致其家,官為設祭。」
槥音衛。《漢書》,高祖《八月令》曰:「士卒從軍死為槥。」 應劭曰:「槥,小棺也,今謂之櫝」 應璩《百一詩》曰:「槥車在道路,征夫不得休。」 陸機《大墓賦》曰:「觀細木而悶遲,睹洪櫝而念槥。」
丙午,行至曲蠡,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
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於魏王。」
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冊 曰:「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 命不于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 大亂茲昏。群兇肆逆,宇內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 于四方,惟清區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 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於乃德,恢文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