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3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益、給事中張翀、御史鄧本公等先後上疏極言,皆切 責奪俸。汪俊曰:「廟大,內干正統。臣不敢奉詔。」不許。下 群臣議,群臣曰:「《禮》,不得立廟,則亦不可以建室;不得 主祭,則亦不可以追孝。請建獻皇帝百世不遷之廟。」 於興不許。喬宇等再疏,亦不許。定安陸州松林山曰 顯陵。璁、萼並上疏:「陛下入繼大統,與為人後者不同。 必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武宗為兄,乃名 正言順,不在皇不皇也。」上悅。汪俊乞休,許之,特以席 書為禮部尚書。兩廣賊平。四月,南京主事張璁、桂萼, 郎中黃宗明,都察院經歷黃綰益上疏譏禮官,群臣 諍益急。上曰:「朕祗承宗祀,孝養聖母,豈敢違逆?本生 聖母方躬奉事,本生皇考寢園遠在安陸,於卿等安 乎?奉先殿側立一室,再四命矣,尚爾黨同,蔑朕沖歲。 其亟如詔旨。」己酉,上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尊號。庚 戌,上本生章聖皇太后尊號,詔天下。五月,予蔣冕致 仕。編修鄒守益再疏爭《大禮》修撰呂柟上疏極言時 事,並下鎮撫司拷訊,謫其官。上命奉先殿西室曰觀 德殿,造祭器如太廟,遣大臣之安陸,上恭穆獻皇帝 冊寶,改題神主,迎入京師。六月,教樂內府。太常卿注 舉曰:「奉先殿諸陵故無樂,獻皇帝樂用之安陸家廟 矣。」上曰:「奉先殿無樂,見太廟故也。皇考不享外庭,不 得缺樂舞,勿輕率妄奏。」特命張璁、桂萼為翰林學士, 方獻夫為侍講學士。吏部尚書宇言:「內降恩澤,被之 佞幸小人,非所以施臣士大夫不許。」群臣大攻璁、萼。 御史段續、陳相、吏部員外郎薛蕙、鴻臚少卿胡侍言 尤切,上並切責焉。下續、相、蕙詔獄拷訊,謫侍潞州同 知。七月,許喬宇引疾。乙亥,先期諭禮部,更定皇太后 尊號曰聖母章聖慈仁皇太后,去本生。侍郎朱希周 曰:「本生之詔未三月,又復母之,無以信天下。」不許。吏 部左侍郎賈詠、翰林學士豐熙皆諫。上怒,姑宥詠,下 熙詔獄。於是九卿大臣、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等及在 廷諸臣皆上疏極諫,跪伏左順門大呼。高、孝二廟,聲 聞上所,上使慰止之,不退。至於日中。上益怒,命收繫 為首者。修撰楊慎、王元正首觸闕,繼以哭。上大怒,盡 繫之。己卯,《上聖母尊號》。諸大臣異同不赴者,並切責 之。甲申,獻皇帝主至自安陸幄,於正陽門導迎如車 駕。既入,奉安觀德殿,上率群臣上冊寶。大學士毛紀 乞休,許之。八月,復史道、曹嘉官,調何孟春南京工部 侍郎。逮杖伏闕者,編伍削職有差,杖有死者。遂下席 書、方獻夫、璁、萼前後所奏疏,命群臣再議,群臣乃議 如上旨。九月丙子,更定大禮尊號。詔曰:「朕本憲宗純 皇帝之孫,孝宗敬皇帝之姪,而恭穆獻皇帝子、皇兄 武宗毅皇帝上賓之日,仰遵聖祖兄終弟及之訓。屬 朕倫序,當立遺詔,命嗣皇帝位。昭聖康惠慈壽皇太 后以朕入繼,三年於茲矣。尊稱大禮,屢集廷議,輒引 漢定陶共王、宋濮安懿王為據,至再至三,朕心靡寧。 蓋伯姪父子,天經地義,豈人為乎?況漢、宋二君,衣裳 垂御,豫立為子。朕入奉宗祀,在宮車晏駕後,實與不 同。以為繼嗣,亦非我聖祖初訓。豈徒禮官之失,殆朕 沖年不能決擇之咎也。朕祇奉九廟,尊養二宮,正統 大義,未嘗有間。惟恭穆獻皇帝、章聖皇太后,朕父母 也。劬勞罔極,位號未正,因心之孝,每用歉然。已告於 天地、祖宗、社稷,稱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聖皇太 后曰皇伯母,恭穆獻皇帝曰皇考,章聖皇太后曰聖 母,各正厥名,情既允稱,禮無悖也』。」夫篤近舉遠,御於 家邦,以孝言順事成,「興厥禮樂以名朕,庶幾古帝王 之盛焉。」大同卒殺都御史張文錦,回酋速壇、滿速兒 等入圍肅州。命兵部尚書金獻民兼都察院右都御 史往禦,乃定之。十一月,蘇、杭織造太監勳志聰誣奏 浙江布政使馬卿、杭州知府查仲道、長洲知縣郭波、 典史蕭景腆,皆逮問。十二月,大理寺右評事韋商臣 言:「平獄,臣職也。竊見群臣以議大禮忤旨調任者,吏 部右侍郎何孟春一人,以為首謫戍者,學士豐熙等 八人;決杖病瘡死者,編修王思等十七人;以織造抗 中使逮訊者,布政使馬卿、知府查仲道等若而人以 送迎忤中使逮訊者,副使劉秉鑑、知府羅玉;若而人 以京堂、臺憲官為所屬吏民訐奏下獄者,少卿樂頀、 華湘,御史任洛,副使任忠,若而人。此皆獄之大者,臣 敢僭為陛下評其失。願陛下復戍者之官,錄死者之 後,釋逮繫之刑,正妄訐之罪,天下稱仁焉。」上曰:「商臣 買直沽名」,降二級,外調之大同。卒再叛,圍代,代王夜 亡宣府,以戶部侍郎胡瓚總制軍務,捕治之。總兵桂 勇、千戶苗登計擒其首惡。居二日,卒復攻戮勇、登家, 命瓚督諸將擒之。土魯番犯甘、涼諸處,金獻民戰敗 之。

四年正月《大同》卒《平代王》還代。

大同兵素彉悍,自江彬擅調後,益恣肆。先是,元年七月,以糧餉弗給,眾聚欲亂。提督侍郎臧鳳、巡按御史張欽捕得首惡,疏請置法。詔戮為首者五人,餘調極邊哨守。大同城百里許為小邊,小邊之外為大邊,其地皆膏腴。議者謂宜撥軍築五堡,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