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子孫之號,雖顛之倒之,互有變易,曷曾離此?數 代之後,將無所迴避。貞元初,主上昭然覺悟,乃下詔 去其徽號,直稱皇帝,合于古矣。近歲百僚復請加尊 號,上守謙沖意,不許之。昔光武皇帝詔群臣上書不 得言聖。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謙沖之德大矣 哉!
《石林燕語》:「堯稱陶唐氏,舜稱有虞氏,禹稱有夏氏。」唐、 虞、夏氏,其封國,或其所生土名,故其先皆命以為氏, 後因以為國,則堯、舜、禹者,疑其為諡號也。然《易》稱「堯 舜氏作」,則堯、舜亦氏,豈復追稱之或以諡耶?其通稱 則皆謂之帝秦,本欲稱秦皇,既去秦號稱皇帝,固已 過矣。漢以後因之,不能易。至唐武后天授中,加尊號 曰聖神皇帝。中宗神龍加尊號曰應天皇帝,明皇又 以年冠之,稱開元皇帝。其後更相衍,多至十餘字。此 乃生而為諡,果何禮哉?本朝初廢不講,仁宗景祐初, 群臣用開元故事,請以「景祐」為號。自是,每遇南郊大 禮畢,則百官拜表,加上尊號,以示歸美之意。神宗即 位,諸臣累上尊號,皆辭不受。元豐三年,遂下詔罷之, 帝王之盛舉也。
《趨朝事類》:諸稱行在者,謂天子駐蹕之所在也,古不 聞之,自秦漢方有此稱。本縣百司初稱「隨駕某」,自真 廟後皆稱行在,惟三省、學士院、臺諫、內侍省之類不 云行在,蓋天子之司,常侍之謂也。
《愛日齋藂抄》:太史公《夏本紀》:「自禹即天子位以後,云 『帝禹,至于帝履癸,又曰帝桀』。」《殷本紀》:「自太甲書帝太 甲,至于帝紂。」孔氏《雜說》言「二王亦得稱帝」,引《史記·夏 紀》稱「『帝桀』是也,何獨桀云帝哉?」《商紀》云:「周武王為天 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索隱》曰:「按夏、殷天子亦皆 稱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貶帝號為王,故本紀皆」 帝,而總曰三王也。又譙周云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 廟主,皆以帝名配之。見《索隱》。《國語》云「商王帝辛,大惡 于民。」帝辛,紂也。然而《易》曰「帝乙」,《書》亦曰「帝乙」,夏殷之 稱帝,莫信于此。
《老學庵筆記》:本朝廢后入道,謂之教主。郭后曰「金庭 教主」,孟后曰「華陽教主」,其寔乃一師號耳。政和後,群 黃冠乃敢上道君尊號曰「教主」,不祥甚矣。孟后在瑤 華宮,遂去「教主」之稱,以避尊號。吁,可怪也。
《退朝錄》:尊號起于唐中宗稱應天神龍皇帝,後明皇 稱開元神武皇帝,自後率如之。陸贄嘗以諫德宗,常 袞著《尊號錄》一篇,繫以贊云:「損之又損,天下歸仁。」蓋 託諷焉。上即位,群臣凡再上尊號,率不許。
《珩璜新論》謂天子為官家,蕭梁時已有此語。《梁簡文 諸子傳》:建平王大球見武帝禮佛,謂母曰:「官家尚爾, 兒安敢辭耶?」
《攬茝微言》:「蔣濟《萬幾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故指天子為官家』。」宋真宗以問李仲容,仲容亦以是 對。是殆不然,所謂官家者,猶人言公家云爾,如今世 俗婢僕,稱主人為大家也。
《珍珠船》:唐人呼天子為「宅家。」
《日知錄》堯、舜、禹皆名也。古未有號,故帝王皆以名紀, 臨文不諱也。攷之《尚書》:帝曰:「格汝舜,格汝禹。」名其臣 也。堯崩之後,舜與臣言則曰帝,禹崩之後,五子之歌 則曰「皇祖」,引征則曰「先王。」無言堯、舜、禹者,不敢名其 君也。自啟至發皆名也。夏后氏之季而始有以十干 為號者。桀之癸,商之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皆號 以代其名。自天乙至辛,皆號也。商之王著號不著名, 而名之見經者二:天乙之名履,辛之名受是也。曰湯、 曰紂,則亦號也;號則臣于所得而稱,故伊尹曰:「惟尹 躬暨。」《湯頌》曰「武湯」、曰成湯,曰湯孫也。曰文祖,曰藝祖, 曰神宗、曰皇宗、曰烈祖,曰高祖、曰高后、曰中宗、曰高 宗,而廟號起矣。曰元王、曰武王,而諡立矣;曰大舜、曰 神禹、曰大禹、曰成湯、曰寧王,而稱號繁矣。自夏以前 純乎質,故帝王有名而無號。自商以下寖乎文,故有 名有號,而德之盛者有諡以美之。于是周公因而制 諡,自天子達于卿大夫,美惡皆有諡,而十千之號不 立。然王季以上不追諡,猶用商人之禮焉。此文質之 中而臣子之義也。嗚呼!此其所以為聖人也。歟, 人君之號,唐虞曰帝,夏曰后,商曰王。然帝王天子所 專,后則諸侯皆得稱之。故《書》言「肆覲東后,群后四朝。」 禹乃會群后,誓于師,伊訓之祠,先王侯甸,群后咸在。 周王大告《武成》,亦曰「嗚呼群后。」而后夔、后羿、伯明、后 寒之稱,皆見于《傳》。《引征》之篇,亦稱引后。康王作《畢命》 曰:「三后協心,同底于道。」穆王作《呂刑》曰:「乃命三后,恤 功于民。」然則禹之降帝而稱后,是禹之謙,禹之不矜 也。諸侯謂之群后,故天子獨稱元后。
三王之名,自後人追稱之,而禹之為王,未嘗見于書 也。《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引征。」引后承「王 命徂征」,而《夏小正》言「十有一月,王狩」,夏之王見於書 者始此,然無稱禹為王者。經傳之文,凡言夏,必曰夏 后氏。周人之追王,止于太王,而組紺已上至后稷,則 謂之先公,《詩》「禴祀蒸嘗,于公先王」是也。通言之則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