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38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十三卷目錄

 紀元部總論

  書經商書伊訓 周書泰誓

  春秋四傳隱公元年 桓公元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劉向說苑建本

  冊府元龜年號

 紀元部藝文

  為建平王慶改號啟     梁江淹

  復魏收書二首    隋李德林

  漢紀後論         五代史

  徐州賀改元表       宋蘇軾

  改元賀皇帝表       文天祥

  史論          明何喬新

  復建文年號疏       楊天民

  題覆改正建文年號疏    袁一驥

  論泰昌天啟改元揭      張潑

  請復泰昌年號疏      李若珪

皇極典第二百十三卷

紀元部總論

書經

《商書伊訓》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 厥祖。」

蔡傳元祀者,太甲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二月為正也。孔氏言:「湯崩踰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以崩年改元」矣。蘇氏曰:「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不容在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大全新安陳氏曰:《序》言「太甲元年」《序》,周人所作,故稱年。《書》言「惟元祀」,《書》,商史所作,故稱祀。此元年非即位之元年,乃即位之次年。先王崩,崩年即位,踰年改元。以崩年之十二月為後王元年之首月,蓋以正朔行事也。

《周書泰誓》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蔡傳十三年者,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按漢孔氏言,虞芮質成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凡九年而文王崩,武王立,二年而觀兵,三年而伐紂,合為十有三年。此皆惑于《偽書泰誓》之文,而誤解九年大統未集,與夫觀政于商之語也。古者,人君即位,則稱元年,以計其在位之久近,常事也。自秦惠文始改十四年為後元年,漢文帝亦改十七年為後元年。自後說《春秋》因以改元為重。歐陽氏曰:「果重事歟?西伯即位已改元年,中間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并其居喪,稱十一年。」及其滅商而得天下,其事大于聽訟遠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謂文王受命改元,武王冒文王之元年者,皆妄也。歐陽氏之辨,極為明著,但其曰「十一年」者,亦惑于《書序》「十一年」之誤也。

春秋四傳

隱公元年

《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年者,十二月之總號,《春秋》書「十二月稱年」是也。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諸侯皆稱君,所以通其義于王者,惟王者然後改元立號。《春秋》託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

《胡傳》:「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大哉 乾元,萬物資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地之 用也。成位乎其中,則與大地參。故體元者人君之職, 而調元者宰相之事。元即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 其用,當自貴者始,故治國先正其心,以正朝廷與百 官,而遠近莫不一于正矣。《春秋》立文兼述作,按《舜典》 「紀元日」,《商訓》稱元祀,此經書「元年」,所謂祖二帝,明三 王,述而不作者也。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創制,裁自 聖心,無所述于人者,非史策之舊文矣。

大全胡氏曰:「人君先正其心,知行仁政,然後能《體元》矣。人臣知格君心之非,則一正君而國定,此調元之效也。」

桓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