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0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管仲之功,伊呂以下,誰能及之?」但其心乃利欲之 心,跡乃利欲之跡,是以聖人雖稱其功,而孟子、董子 皆秉法義以裁之,不少假借。蓋聖人之目固大,心固 平,然于本根親切之地,天理人欲之分,則毫釐必計, 絲髮不差者,此在後之賢所以密傳謹守以待後來, 惟恐其一旦舍吾道義之正,以徇彼利欲之私也。今 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 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若夫點鐵 成金之譬,施之有教無類、遷善改過之事則可。至于 古人已往之跡,則其為金為鐵,固有定形,而非後人 口舌議論所能改易久矣。今乃欲追點功利之鐵,以 成道義之金,不惟費卻閒心力,無補于既往,正恐礙 卻正知見,有害于方來也。來諭又謂:「凡所以為此論 者,正欲發儒者之所未備,以塞後世英雄之口而奪 之氣,使知千塗萬轍,卒走聖人樣子不得。以愚觀之, 正恐不須如此費力。但要自家見得道理分明,守得 正當,後世到此地者,自然若合符節,不假言傳。其不 到者,又何足與之爭」耶?況此等議論,正是推波助瀾, 縱風止燎,使彼益輕聖賢而愈無忌憚,又何足以閑 其口而奪其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