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1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 聖人知眾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 獨,不以一驗為也。況乎舉非四嶽也,世非有唐虞也, 大道寢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矣,非有獨見 之明,專任眾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 大賢哉?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 大賢為行也,裒然不自見,儡然若無能,不與時爭是 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 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 心統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 而不惑,真偽叢萃而不迷。故其得志,則邦家治以和, 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賴其澤,八極之內同 為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 哉?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 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 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 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霸君之聽, 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為賤丈夫矣。魯 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爭也,亦謂之無能,為之謠曰: 「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黑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聖人 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 況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為非 也;其所譽者,未必為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 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醜者非醜, 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 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之譏 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災,無異策 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書》曰:「股肱 惰哉,萬事墮哉。」此之謂也。然則君子不為時俗之所 稱,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 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訓詁之儒也。夫治國 致平之術,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 寡不稱眾,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 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為流俗之士所裁 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沒齒窮年, 不免于匹夫。昔荀卿生乎戰國之際,而有𠮏哲之才,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 國之君,以為迂闊,不達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於遊 說之士,謂其邪術,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 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受賞,爵為上客者,不可 勝數也。故名實之不相當也,其所從來尚矣,「何世無 之?天下有道,然後斯物廢矣。」

慎所從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闇君違人而尊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闇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奸回謟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凶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以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餘城,莒與即墨未拔。昭 王卒,惠王為大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於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于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於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於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於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於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於當時,事效在於 後日,後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於闇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失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昔項羽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