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解職調官者,悉復而遷。諸可為之位,又當明示條章, 俾凡臣工,無得以言為諱。」

《永陵編年史》:「嘉靖二年,御史汪珊疏:言路開,人情通, 世治;言路塞,人情鬱,國危。王氏重罪言者,新莽勢成, 林甫杜塞言路,祿山禍起,彭澤不導皇上以三代之 盛,而務為拒諫之計。即史道論劾廷和,縱有未當,失 在一人耳。遂因而盡杜人言,可乎?」

聽言部雜錄

《孔子家語》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歎曰:「賢哉楚王!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達其 義;匪莊王之賢,不能受其訓。」

《呂氏春秋貴直》篇:「賢主所貴莫如士,所以貴士,為其 直言也,言直則枉者見矣。人主之患,欲聞枉而惡直 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賤其所欲,而 貴其所惡也,所欲奚自來?」

《真諫》篇:「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 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 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 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

《素書》:「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中說禮樂》篇:「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諫也』。子曰:『孝 武其生知之乎?雖不從,未嘗不悅而容之。故賢人攢 于朝,直言屬于耳,斯有志於道,故能知悔而康帝業, 可不謂有志之主乎』!」

《中華古今注》: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 之華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華也,形似桔槔,大路 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 識衢路。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柱 也。」

《東坡志林》:魏武帝既勝烏桓,曰:「吾所以勝者幸也,前 諫我者,萬全之計也。」乃賞諫者,曰:「後勿難言。」袁紹既 敗于官渡,曰:「諸人聞吾敗必相哀,惟田別駕不然,當 幸其言之中也。」乃殺豐。為明主謀而不忠,不惟無罪 乃有賞,為庸主謀而忠,賞固不可得而禍隨之。乃知 本初孟德所以興亡者。

《名臣言行錄》:王縉言:「聽忠言於艱難之時易,受直言 於平定之後難。況寇讎未殄,願毋以目前暫無事,而 忽芻蕘之言。」

《宋文鑑》《陳瓘芻說》曰:「『武帝征伐之意,雖汲黯之言在 所不採,而主父偃以疏逖微賤,進言九事,乃以伐匈 奴為諫,引尉佗、章邯明秦之所以亡。嚴安亦曰:『靡敝 國家,結怨匈奴,非所以子民而安邊也』。夫偃、安之所 陳,與上異意,以秦法論之,是謂非上之建立,必誅無 赦』。武帝乃見而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夫」 言雖不用,而其人見收,則非特足以進天下之材,亦 可以來天下之言。一語不當,從而廢之,則非特塞賢 材之路,亦將鉗天下之口。武帝之異於始皇,其在斯 乎?

訪問於善,宜虛心而待之,主先入之言,懷決定之意, 掠能問之美,無肯聽之實。如是而問者,君子之所不 對也。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於仲尼,仲尼曰:「丘不 識也。」既而私於冉有曰:「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 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訪焉?」於是乎三發而不對。 孔子曰:「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孔子豈固隱哉?為其 有決定之意。而無肯聽之實。則遂事不可以復諫。而 空言適足以自咎。語默動靜。豈不謹哉。

人主於聽納之際,尤當寬詳盡下,不當使進言之士 懷未畢之語。楚子革與王言如響,析父譏之,及其摩 厲以須之,得間而諷焉,能使其饋不食,寢不寐,以思 其言,使靈王有自克之仁,改過之勇,則子革之言豈 小補哉!然方其言之如響,而其意有未盡,則謂之謟 諛可也。呂蒙正對太宗曰:「君子小人之盛衰,繫之時」 運。讀其言者為之驚駭。然至於論小人之害政,戒人 主之不察,則言之發端,固有為也。

君臣議論之際,言脫於口,而四方傳之,以警以勸,所 以作天下之術常在於此。堯舜、三代君臣相與之際, 語言宣盡,何其坦然而無蔽隱也?蓋君欲舉事興為, 必謀乎下,而臣有嘉謀嘉猷,必告乎上。「上有所未達, 下有所未諭,亦必反覆論難,無失其和,以趨於正是 而後已。夫豈有不盡之情、未畢之語,而使利口諞言 之士可得而間之也哉?至唐之德宗則不然,謀議之 際,所詢乎下者,情有不盡,所告乎上者,語有未畢,疑 貳之意作,而刻核之心應,固未嘗以本然之意告其 大臣,豈不曰『所以密機事而固主權也。然而言脫於 口,而盧杞無不知焉,惡君子之盡忠而顯絕其言,甘 小人之諂邪而陰授其柄,德宗之術』」亦已疏矣。 《野客叢談》:文帝雖天資仁厚,然失於輕信。賞罰之命, 往往出於一時,而不加細審,所以當時之人卒能救 止,不至麗於有過之地。季布為河東守,人或言其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