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2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言則拜。朕樂聞嘉謨,屢敕廷臣直言無諱,至今少有 以啟沃朕心者』。」侍臣對曰:「陛下聰明天縱,孜孜為治, 事無缺失,群臣非不欲言,但無可言者。」上曰:「朕日總 萬幾,安能事事盡善?所望者左右之臣,盡忠補過耳。 如卿所言,非朕所望也。」侍臣頓首謝。上又謂侍臣曰: 「人君深居高位,恐阻隔聰明,過而不聞其過,闕而不 知其闕,故必有獻替之臣,忠諫之士,日處左右,以拾 遺補闕,言而是也,有褒嘉之美,言而非也,無譴責之 患」,故人思盡職,竭其忠誠,無有隱諱。如此則嘉言日 聞,君德日新,令聞長世,允為賢明。若昏庸之主,吝一 己之非,拒天下之善,全軀保祿之臣,或緘默而不言, 或畏威而莫諫,塞其聰明,昧於治理,必至淪亡而後 已。由此觀之,能受諫與不能受諫之異也。

洪武中,解縉上封事,太祖喜之。兵部尚書沈縉忌其 年少,得上意,乞改御史,使遠于上。縉時時直言。太祖 慰諭,賜鏹曰:「汝歸,且讀書著述。」縉歸家八年,太祖崩, 縉來奔喪。有司劾縉母喪未葬,父年九十,違詔奔喪, 謫河州衛吏。

太祖諭侍御史文原吉等曰:「比來臺臣久無諫諍,豈 朝廷庶務皆盡善,抑朕不能聽受,故爾嘿嘿乎?爾等 以言為職,所貴者忠言日聞,有益於天下國家。若君 有過舉而臣不言,是臣負君;臣能直言而君不納,是 君負臣。朕嘗思:一介之士於萬乘之尊,其勢懸絕。平 居能言,臨對之際,或畏威不能盡其詞,或倉卒不能 盡其意,故常霽色以納之,惟恐其不盡言也。至於言 無實者,亦略而不究。蓋見秦漢以來,季世末主,護短 惡諫,誅戮忠直,人懷自保,無肯為言者,積咎愈深,遂 至不救。夫日月之行,猶有薄食,人之所為,安能無過? 惟能改過,便可成德矣。」原吉對曰:「陛下此心,即大禹 好聞善言,成湯不吝改過之心也。言」而無實,略不之 救,尤見天地之量。上曰:「有其實而人言之、則當益勉 於善,無其實而人言之、則當益戒於不善。」但務納其 忠誠,何庸究其差謬。

《大政紀》:「洪武十七年四月,上與諫議大夫唐鐸論聽 言。上曰:『人有公私好惡不齊,故言有邪有正。正言務 規諫,邪言務謟諛。謗言近于忠,諛言近于愛。惟不惑 于謗言,則聽日聰而讒人自去。不眩于諛言,則智日 明而佞人自絕矣』。鐸對曰:『聽言之難,從古為然。惟不 為所眩惑,則讒自遠。陛下聖論,深得其情』。上曰:『朕日 總萬機,所行有得失,非資人言,何由以知!故廣開言 路,以來眾言,有善者則獎而行之,風聞不實亦不之 罪。惟讒佞面諛者,決不可容也』。」

明《昭代典則》:洪武十七年閏十月,上御東閣,謂侍臣 曰:「責難之辭,人所難受,明君受之為無難。謟諛之語, 人所易從,昏主信之尤易入。朕觀唐虞君臣賡歌責 難之辭,氣象雍容。後世以謟諛相歡,如陳後主、江總 輩,污穢簡冊,貽譏千古,誠為可戒。」右春坊贊善董倫 對曰:「誠如陛下所論,惟明主則能慎擇之。」上曰:「責難 不入於昏君,而謟諛難動於明主。人臣以道事君,惟 在守之以正。若患得患失,則無所不至矣。」

三十年,陞翰林修撰張信為侍讀,編修戴彝為侍講。 上諭之曰:「官翰林者,雖以論思為職,然既列近侍,旦 夕在朕左右,凡國家政治得失,生民利病,當知無不 言。昔唐陸贄、崔群、李絳之徒在翰林,皆能正言讜論, 補益當時,顯聞後世。爾等當以古人自期,毋負朕擢 用之意。」

《大政紀》:永樂五年四月庚子,上與侍臣論政,貴盡群 情。上曰:「朕與卿等論政事,每不覺坐久。或謂朕曰:『語 多傷氣,非調養之道,當務簡為貴』。朕語之曰:『人君固 貴簡默,但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 訪,然後得之,非好多言也』。侍臣對曰:『舜無為而治,然 亦好問好察邇言,豈舜不貴簡默哉』?上曰:『不如是,不 足以盡群情』。」

宣德四年正月己巳,上在齋宮,召大學士楊溥諭曰: 「比年臣下好進諛詞,令人厭之。卿宜輔朕于善道。」溥 曰:「臣荷國厚恩,敢忘報稱。」上曰:「但覺朕有過舉,直言 無隱,是即為報矣。」溥頓首曰:「自古直言非難,而容受 直言為難。陛下樂聞直言,臣等敢不盡心。」

郊外農談:鳳翔之麟遊有虎臣者,慷慨有氣節,成化 末,貢入太學。適聞萬歲山架棕棚以備登眺,臣上疏 極諫,憲廟奇之,祭酒費誾不知也,懼其賈禍。會六堂 鳴鼓聲罪,以鋃鐺鎖之。俄官校至,宣臣至左順門,中 官傳旨勞之曰:「爾言是也,棕棚拆卸矣。」命吏部予七 品官。誾聞而大慚。臣知雲南鶚嘉縣事,卒于官。 《大政紀》:弘治十一年十月,戶科給事中華㫤上言時 政二事,從之。一曰廣言路以開天下之壅蔽。大略謂 「今日致災之由,若貪饕之未去,闕失之未修,生靈困 苦之未蘇,邊境應援之未息。諫官得言之,庶官亦得 言之。大臣得言之,小臣亦得言之。必使天下無不敢 言之人,無不可言之事。乞敕所司考諸數十年之前, 一二年之內,有直言獻于朝廷,有直聲動于天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