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6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躬,比者小愆。和豫雖未必因此,而天下後世,寧不曰 「意念鬱鬱而至此乎?」夫事固有失於毫釐之間,而遂 至於不勝悔者,臣子之所不忍言,而忠於事君者亦 不敢隱也。昔漢文帝徙淮南王,少失思慮,而「尺布斗 粟」之謠,終身病之。夫以兄而不能容其弟,雖賢主不 敢自恕其過也。況以「天下之大,而不能容其父乎?為 今之計,先遣大臣謝罪於重華,次發明詔,告諭在廷, 言前日之所以不能無疑者,以讒邪惑亂之故,誅此 姦人,以謝天下,屏斥餘黨,還始初之清明,即日駕過 重華,問安侍膳,以盡父子之驩。如此則天下歌舞,四 方尊仰,書之信史,以為美談。反危而安,特在陛下反 覆手之間耳。今愛陛下之切者,中宮也,嘉邸也,忠陛 下之至者,二三大臣也。願出臣章,與之參訂,必有以 知臣之惓惓於君父。而其言雖陋,實宗社之至計也。 限守遠郡,無由請對,而忠憤所激,不能自已,是以冒 死拜疏,痛哭流涕而極言之。唯陛下恕其狂瞽。臣冒 犯天威,無任震懼殞越之至!臣熹昧死再」拜。

《甲寅行宮便殿奏劄一》

臣竊聞之,天下之事,有常有變,而其所以處事之術, 有經有權。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 父傳子繼」,道之經也。事有不幸而至於不得盡如其 常,則謂之變,而所以處之之術不得全出於《經》矣,是 則所謂「權」也。當事之常而守其經,雖聖賢不外乎此, 而眾人亦可能焉。至於遭事之變而處之以權,則唯 大聖大賢為能不失其正,而非眾人之所及也。故孔 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蓋言其難如此。而夷、齊、季札 之徒,所以輕千乘之國,以求即乎吾心之所安寧,隕 其身,亡其國,而不敢失其區區之節者,亦為此也。乃 者天運艱難,國有大咎,天變為之見於上,地變為之 作於下,人情為之哀恫拂鬱,而皆有離叛散亂之心。 方此之時,宗廟社稷危於綴旒,是則所謂「天下之大 變,而不可以常理處焉」者也。是以太皇太后躬定大 策,皇帝陛下寅紹丕圖,未及號令之間,不越須臾之 頃,而鄉之危者安,離者合,天下之勢,翕然而大定,此 亦可謂處之以權,而庶幾乎有以不失其正者矣。然 自頃至今,亦既三月,而天變未盡消,地變未盡弭,君 親之心未盡懽,學士大夫、群黎百姓,或反不能無疑 於逆順名實之際,至於禍亂之本,又已伏於冥冥之 中,特待時而發耳。臣雖至愚,亦知竊為陛下憂之,而 未知其計之所出。故嘗反覆以思,而參以所聞,則尚 猶有可諉者。亦曰「陛下之心,前日未嘗有求位之計, 今日未嘗忘思親之懷而已爾。」嗚呼!此則所謂道心 微妙之全體,天理發用之本然,而所以行權而不失 其正之根本也。誠即是心以充之,則孔子所謂「求仁 得仁而無怨」,《孟子》所謂「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者,臣 有以知陛下之不難矣。借曰天命神器不可以無傳, 宗廟社稷不可以無奉,則轉禍為福,易危「為安,亦豈 可以舍此而他求哉!充吾未嘗求位之心,則可以盡 吾負罪引慝之誠;充吾未嘗忘親之心,則可以致吾 溫凊定省之禮。始終不越乎此,而大倫可正,大本可 立矣。」陛下誠能動心忍性,深自抑損,所以自處常如 前日未嘗有位之時。內自宮掖燕私之奉,服食器用 之須,不敢一毫有所加於「潛邸之舊,外至百辟多儀 之享,恩澤匪頒之式,不敢一旦而全享乎萬乘之尊。 專務積其誠意,期以格乎親心,然後濬發德音,痛自 克責,嚴飭羽衛,益勤問安視膳之行。十日一至而不 得見,則繼以五日;五日一至而不得見,則繼以三日; 三日而不得見,則二日而一至,以至於無一日而不 一至焉。」俯「伏寢門,怨慕號泣,雖勞且辱,有所不憚。然 而親心猶未底豫,慈愛猶未復初,逆順名實之疑,不 渙然而冰釋,則臣不信也。若夫災異之變,禍亂之幾, 有未盡去,則又在乎陛下凝神恭默,深監古先,日與 大臣講求政理,可否相濟,惟是之從。必使發號施令, 無一不出乎朝廷;進退人材,無一不合乎公論。不為 偏聽以啟私門,則聖德日新,聖治日起,而天人之應 不得違,釁孽之萌不得作矣。今日之計,莫大於此,惟 陛下深留聖意而亟圖之。若復因循,日復一日,所以 行權者遂失其正,則臣恐禍變之來,不但禮樂不興, 刑罰不中而已也。人心易離,天命難保,厥監不遠,深 可畏懼。臣山野戅愚,不識忌諱,罪當萬死,唯陛下寬 之取進止。」

日知錄

《太上皇》

《秦始皇本紀》:「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是死而追尊之 號,猶周曰太王也。漢則以為生號,而後代並因之矣。 《曲禮》:「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諡。」或舉武王為難。鄭康成 答趙商曰:「周道之基,隆於二王,功德繇之,王跡興焉, 不可以一概論也。」若夏禹、殷湯,則不然矣。據此,則漢 高帝於太上皇尊而不諡,乃為得禮。其追尊先媼為 「昭靈夫人」,當亦號而非諡也。

《漢人追尊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