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7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顏、孟三氏子孫襲衣及諸生寶鈔。十一月,給孔、顏、孟 三氏學印,令三年貢有學行者一人入國學。」

按:《明會典》:「元年,令三氏學三年貢一人,提學官考試 起送。」

按《陋巷志》:「元年,駕幸太學,命禮部主事張謹行,取六 十代孫翰林院五經博士顏議并族人二名赴京陪 祀,賜紵絲衣一套、冠帶,仍賜宴於禮部,族人各紵絲 一套。於時復聖後裔朝賀,未有第宅,顏議入奏可之, 賜第於東安門外,入覲馳驛,定為常例。」

成化十二年,命朱子後世襲「《五經》博士。」

按《明大政紀》,十二年七月「庚戌,命宋儒朱熹十世孫 燉,襲五經博士,奉祀事。」

武宗正德四年定顏孟二氏子孫歲貢例

按:《明會典》,「正德四年,令三氏學,每三年貢孔氏子孫 一人,至第四次方貢顏孟子孫一人。仍行提學官考 選曾經科舉者,不許將年老無學之人,一概入選收 用。」

世宗嘉靖二年始命婺源朱氏子孫為五經博士

按《婺源縣志》:「武宗正德間,科臣戴銑、汪元錫、御史王 完後先奏請以朱子繼孔子者也。」重朱子所以重孔 子。查得孔氏嫡長之裔,隨南遷居浙之衢州,徙居曲 阜者,皆其支庶,累朝錄蔭,惟曲阜子孫應襲公爵,而 衢不與,蓋闕里為重故也。今照朱氏婺源,與孔氏曲 阜,閩之建安與浙之衢州,事體同符。朱氏在建安者, 「恩典已隆,婺源子孫,顧不得錄蔭,主祀尤為缺典。乞 照孔氏闕里義例,錄蔭婺源子孫,賢而嫡長一人,量 授博士等官,以掌祠事」等因,題奏行府。復查據本府 知府張芹奏保朱墅係文公十一代嫡派孫居婺源 者,既已查勘是實,合無將朱墅量授蔭錄,主奉婺源 祠事。伏蒙禮部左侍郎賈詠具題,嘉靖二年奉旨:「朱 墅准與作翰林院五經博士。」三十七年,又用本學訓 導席端言,俾世蔭錄勿絕。

嘉靖十三年,詔訪求曾子後授以世襲五經博士。 按《嘉祥縣志》:「十三年吏部左侍郎顧鼎臣奏,為崇植 先賢系胄,以隆道化事。竊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 道,傳至孔子而大明,其德與功,垂之萬世,直與天地 同其高厚矣。孔子傳之曾子,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 之孟子,不惟心相授受,且筆之於書,以詔後世。洩天 地之精蘊,揭宇宙之綱維,匯六經之淵源,掃百家之 蹊徑。」考之《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所載,如「一貫」之旨,正 心修身之學,中和位育之功,性善誠明之說,王霸義 利之辨,微言妙道,不一而足,真所謂「為天地立心,為 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者。然則曾 子之功豈小補哉?暴秦坑焚之後,道學不明。漢司馬 遷號稱良史,其序《孔門弟子列傳》,但曰「孔子以曾參 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而已。唐韓愈竊附於聖 人之徒,其序道統之傳,直以孟子上接孔子,他尚何 說哉?良由《大學》《中庸》二書混於《戴記》篇中,不與《論語》 並顯,學者莫知其為學之樞奧而討論之。是以時君 世主,徒知推尊顏、孟,而忽於曾子、子思。自唐迨宋,雖 加曾子封爵而從祀猶列於十哲之後,子思則杳無 聞焉。宋仁宗始表章《學》《庸》二書,而程顥、程頤、朱熹諸 儒更相發明,愬流窮源,使天下後世曉然知道統授 受之功,曾子為大,而子思次之。咸淳三年,始封曾子 為郕國公,子思為沂國公,位次於顏子,躋於盂子之 上,而四配之位始正,是萬古不易之論也。我太祖高 皇帝御極之初,首詔孔氏子孫襲封衍聖公,并世襲 知縣,悉如前代舊制。弘治間,因修顏子、孟子廟,特置 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各一人以主祀事,此孝宗皇 帝稽古右文之盛舉也。夫曾子傳道之功優於顏子, 而孟子私淑於曾子、子思。今顏、孟子孫皆世襲博士, 而曾子之後獨不得沾一命之榮,豈非古今之闕典 也哉?當時典禮守土之臣曾無一言及此者,豈以曾 子子孫散在四方,歷世久遠,譜系不明,恐有冒濫之 弊?嘗考《春秋》之時,莒人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 然則曾子去受姓之祖甚近也。後世几曾姓者,孰非 曾子之子孫乎?又訪得正德年間,今都御史錢宏任 山東按察司僉事,巡歷至嘉祥,謁曾子祠墓。因令有 司訪求附近編氓中曾姓,得一農夫於深山中,貌甚 朴野,詢之果曾子之後也。不知錢宏當時何不請於 朝,而復使之淪沒耶?必以其人鄙陋,不可廁於衣冠 之列故耳。臣愚以為先王興滅繼絕,崇德報功,其意 甚廣,其道甚「遠,不當因其子孫無賢而遂已也。」臣自 入仕以來,見三氏子孫來朝,輒有感於衷,耿耿不忘, 幾三十年。茲者恭遇皇上釐正孔廟祀典,一洗前代 陋規,重勞聖駕臨幸國學,躬親釋奠之禮。臣謬以章 句之儒,得預俎豆之事;欣榮鼓舞,不能自已,乃敢陳 其愚見,仰瀆宸嚴。夫亦數千載未備之典,必有待「於 今日。歟乞敕內閣、禮部議擬,取自聖裁,准照弘治間 顏、孟二氏事例,訪求曾氏子孫相應者一人,授以翰 林院五經博士,世世承襲,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