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0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赧王二十八年,秦王之漢中、上郡、北河。秦拔魏新垣、 曲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 北河。」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八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陽。」 「赧王二十九年,秦攻魏,魏獻安邑以和,封母弟涇陽 君于宛,敗韓師于夏山。」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 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 封宛。」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九年,秦擊魏,魏獻安邑以和, 秦出其人,募民徙之。秦敗韓師于夏山。」

赧王三十年秦拔齊九縣會楚王于宛會趙王于中 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東為 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

赧王三十一年,秦會燕魏、韓趙伐齊,破之。會魏王于 宜陽,會韓王于新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 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軍樂毅以秦、魏、 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秦、魏、韓會于京師。」

赧王三十二年秦會楚王于鄢。又會于穰,拔魏安城。 秦丞相魏冉免趙獻璧于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 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

按冉再免紀未書復相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二年,秦、趙會于穰,秦拔魏安 城,至大梁而還。趙使藺相如獻璧于秦。」

趙得楚和氏璧,秦王請以十五城易之。趙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藺相如曰:「以城求璧而不與,曲在我矣;與之璧而不與我城,則曲在秦。臣願奉璧而往,城不入,則臣請完璧而歸。」王遣之。相如至秦,既獻璧,視秦王無意償城,乃紿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賢而歸之,趙王以為上大夫。

赧王三十三年秦拔趙兩城會韓王于新城會魏王 于新明邑。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 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

赧王三十四年,秦大赦。魏冉復相秦,秦拔趙石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 冉復相。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四年,秦伐趙,拔石城。」

赧王三十五年,秦攻楚,遷罪人于南陽。伐趙,取代、光 狼。又伐楚,拔黔中。楚獻漢北上庸于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 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 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五年,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 城。司馬錯因蜀伐楚,拔黔中。楚獻漢,北上庸于秦。」 赧王三十六年,「秦攻楚,取鄢、鄧、西陵,赦罪人,遷之。秦、 趙會于澠池。」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六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 陵。秦、趙會于澠池。」

赧王三十七年,秦攻楚,取郢,燒夷陵。周君至秦,秦楚 會于襄陵。秦封白起為武安君。

按《戰國策》,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 郢。夷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于陳城。楚遂削弱, 為秦所輕。于是白起又將兵來伐。楚人有黃歇者,游 學博聞,襄王以為辯,故使于秦,說昭王曰:「天下莫強 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而駑犬受 其敝,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之,物至而反,冬夏 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 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武 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 使成橋守事于韓,成橋已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 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兵而攻魏 社、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人,楚、燕之兵雲 翔而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然後 復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小黃、濟陽,嬰城,而 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屬之燕,斷齊、秦之要,絕 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 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使 無復後患,三王不足四,五霸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 之眾,恃甲兵之強,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 主,臣恐有後患。《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濡 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