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0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也;吳見伐齊之便而不 知干隧之敗也。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于前,而 易患于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遂攻齊人于艾 陵,還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 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于鑿臺 之上。今王妬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魏也。臣為 大王慮而不取。《詩》云:「大武遠宅不涉。」從此觀之,楚國, 援也;鄰國,敵也。《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 遇犬獲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信 越也。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辭慮 患,而實欺大國也。王既無重世之德于韓、魏,而有累 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百世 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拆頤,首身分離,𣊻骨 草澤,頭顱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係虜相隨于路, 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 妾,滿海內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 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王將藉路于 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王若不 藉路于仇讎之韓、魏,必攻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 楚之名,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 應王,秦、楚之兵搆而不離,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 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泗北必舉,此皆 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獨攻,王破楚于以 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校于秦矣。而 齊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 莫強于齊。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 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為帝有餘。夫以王壤土之博, 人徒之眾,兵革之強,而注地于楚,詘令韓、魏歸帝重 于齊,是王失計也。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 一,以臨韓,韓必受首。王襟以山」東之險,帶以河曲之 利,韓必為關中之候。若是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 許、鄢陵嬰城,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 候矣。王一善楚,而關內二萬乘之主注地于秦、齊之 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絕天下 也。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持 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 為武安君。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七年,秦白起伐楚,拔郢,燒夷 陵。楚徙都陳。秦置南郡,封起為武安君。」

赧王三十八年,秦置黔中郡。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 江南,為黔中郡。」

赧王三十九年,秦取魏兩城,楚復取江南十五邑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九年,秦白起伐魏,拔兩城,楚 復取江南十五邑。」

赧王四十年秦伐魏魏割地以和。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 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年,「秦魏冉伐魏,韓救之,大敗, 魏納八城於秦。秦復伐魏,圍大梁,魏又割溫以和。」 赧王四十一年,秦伐魏,魏入地以和。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魏卷、 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 南陽以和。」

赧王四十二年,秦與魏、韓上庸、趙、魏伐韓,秦救之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 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二年,趙、魏伐韓,秦救之,大破 其軍,魏割南陽以和。」本紀割南陽在前年

赧王四十三年,楚太子元質于秦,秦佐韓、魏、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楚世家作太子元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 置南陽郡。」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三年,楚太子完質於秦。」 「赧王四十四年,秦攻齊,取剛壽。」按通鑑紀於明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齊,取剛 壽,予穰侯。」

赧王四十五年,秦圍趙,閼與秦滅義渠,以范雎為客 卿。

按《戰國策》,范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曰:「臣聞明主 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 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 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則 行而益利其道。若將弗行,則久留臣無謂也。《語》曰:『人 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 「必斷於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要不足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