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5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未可行者,多是為空文無實德,此政事失信之開 端也。隨龍第賞,冠帶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闕,禮房之 吏亦進秩,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是十者,雖未若前 曰之甚,其端已見,杜而止之,可以馴致治平。因而循 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詹度都堂稟議,中書舍 人安扶持不可,改命玨書行。玨言伐燕之役,度以書 贊童貫大舉。去秋蔡靖屢以金人點集為言,度獨謂 不應有此,遂不設備,請竄度嶺表。詔予宮祠。李綱以 觀文殿學士知揚州,安扶又持不可。玨言:「韓琦好水 之敗,韓絳西州之敗,皆不免黜責。綱勇於報國,銳於 用兵,聽用不審,數有敗衄,宜降黜以示懲戒。」綱改宮 祠。吏部侍郎馮澥言玨持兩端,為綱游說,提舉亳州 明道宮。建炎元年,復召為中書舍人。至泗州,上書言: 「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豈能無警? 乞早賜行幸。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衛。西京舟船,恐金 人藉以為用,並令東下。」時李綱已議營南陽,玨未知 也。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 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 州。潛善兄潛原除戶部尚書,玨言兄弟不可同居一 省,帝遣張慤諭旨,玨論如初。詔潛原提舉醴泉觀。遷 給事中。論內降、營繕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 承慶院,議者以為營造;寖廣以隆祐太后時有御筆, 議者以為內降數出。蓋除授不歸中書,工役領之內 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營繕悉歸有司,中旨皆許執 奏,則眾論息矣。」孟忠厚除顯謨閣直學士,邢煥徽猷 閣待制,玨封還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詔煥 換武階。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后族,宜體朕優奉太后 之意。」玨持益堅。忠厚尋亦換武階,遷吏部侍郎、同修 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 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 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 以玨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宣州,俄復為吏部侍郎。以 久雨詔求言。玨疏論消天變、收人心數事,詞極激切, 并陳荊、陝、江、淮守禦之略:「願申詔大臣,悉屏細務,唯 謀守禦。自京及荊、淮之郡,置大帥,屯勁兵,命沿江之 守,各上措畫之方,明斥堠,設險阻,節太府之出,廣大 農之入,檢察戰艦而習之,則守禦詳盡,人心安,天意 回,大業昌矣。」遷吏部尚書。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 詔玨為端明殿學士、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時 詔元祐黨籍及上書廢錮人,追復故官,錄用子孫,施 行未盡者,玨悉奏行之。又言:「常安民、張克公嘗論蔡 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 曰:「陛下遭時艱難,躬履儉約。前冬幸淮甸,供帳弊舊, 道路險狹,未嘗介意。今聞衢、信以來,除治道路,科率 民丁,急如星火,廣市羊豕,備造服用,使農夫不得穫, 齊民不得休,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乞降詔悉罷。」 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縣,衛兵皆潰。玨 奉太后退保虔州。監察御史張延壽論玨罪,玨亦上 書自劾,踰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延壽論不 已,責授祕書少監,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明年,以 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於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 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有《吳興集》二十卷,《集議》五卷, 《兩漢蒙求》十卷。

翟汝文

按《宋史》本傳:「汝文,字公巽,潤州丹陽人。登進士第,以 親老不調者十年。擢議禮局編修官,召對,徽宗嘉之, 除祕書郎。三館士建議東封,汝文曰:『治道貴清淨,今 不啟上述三代禮樂,而師秦、漢之侈心乎?非所願也』。 責監宿州稅。久之,召除著作郎,遷起居郎。皇太子就 傅,命汝文勸講,除中書舍人。言者謂汝文從蘇軾、黃」 庭堅游,不可當贊書之任。出知襄州,移知濟州,復知 唐州,以謝章自辨罷。起知陳州。召拜中書舍人,外制 典雅,一時稱之。命同修《哲宗國史》,遷給事中。高麗使 入貢,詔班侍從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雖微,序 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舊制。內侍 梁師成強市百姓墓田,廣其園圃。汝文言於上。師成, 諷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召為吏部侍郎,出知廬州, 徙密州。密負海產鹽,蔡京屢變鹽法,盜販者眾,有司 窮治黨與。汝文曰:「祖宗法度,獲私商不詰所由,欲靖 民也。今繫而虐之,將為厲矣。」悉縱之。密歲貢牛黃,汝 文曰:「牛失黃輒死,非所以惠農。宜諭財市之,則其害 不私於密。」上從之。欽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改顯謨 閣學士、知越州兼浙東安撫使。建炎改元,上疏言:「陛 下《即位赦書》,止供常數,後為獻利之臣所增者,當議 裁損。如浙東和預買絹歲九十七萬六千匹,而越州 乃二十萬五百匹,以一路計之,當十之三。如杭州歲 起之額,蓋與越州等。杭州去年已減十二萬匹,獨越 州尚如舊。今乞視戶等第減罷。」楊應誠請使高麗,圖 迎二帝,汝文奏:「應誠欺罔君父,若高麗辭以大國,假 道以至燕、雲,金人卻請問津以窺吳、越,將何辭以對?」 後高麗果如汝文言。上將幸武昌,汝文疏請幸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