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8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廣,不少假佚。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時其 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丁 內艱,服除,再為助教,除博士,監祭殿上。有劉生者,被 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請削其籍。大臣有為劉生 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 以為教?」仁宗在東宮,傳旨諭集勿竟其事。集以劉生 失禮狀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劉生,仁宗更以集為賢。 大成殿新賜《登歌樂》,其師世居江南,樂生皆河北田 里之人,情性不相能,集親教之,然後成曲。復請設司 樂一人掌之,以俟考正。仁宗即位,責成監學,拜臺臣 為祭酒,除吳澄司業,皆欲有所更張,以副帝意,集力 贊其說。有為異論以沮之者,澄投檄去,集亦以病免。 未幾,除太常博士,丞相拜住方為其院使,間從集問 《禮器祭義》甚悉,集為言先王制作,以及古今因革治 亂之由,拜住歎息,益信儒者有用。朝廷方以科舉取 士,說者謂治平可力致,集獨以謂當治其源。遷集賢 修撰,因會議學校,乃上議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校 者,士之所受教,以致於成德達材者也。今天下學官, 猥以資格授,強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 弗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 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 子弟,初無必為學問之實意,師友之游從,亦莫辨其 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 理哉!為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修、成德者,身 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 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近正而不為詭異駭俗」者,確 守先儒經義師說,而不敢妄為奇論者,眾所敬服,而 非鄉愿之徒者,延致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入 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也。其次則取 鄉貢至京師罷歸者,其議論文藝,猶足以聳動其人, 非若泛泛莫知根者矣。六年,除翰林待制,兼國史 院編修官。仁宗嘗對左右歎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 生未顯擢爾。」會晏駕,不及用。英宗即位,拜住為相,頗 超用賢俊。時集以憂還江南,拜住不知也,乃言於上, 遣使求之於蜀,不見;求之江西,又不見。集方省墓吳 中,使至,受命趨朝,則拜住不及見矣。泰定初,考試禮 部,言於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 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如近 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聖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 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 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後再為考官,率持 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泰定初,除國子司業,遷祕書 少監。天子幸上都,以講臣多高年,命集與集賢侍讀 學士王結執經以從。自是歲嘗在行經筵之制,取經 史中切於心德治道者,用《國語》《漢文》兩進讀。潤譯之 際,患夫陳聖學者未易於盡其要,指時務者猶難於 極其情,每選一時精於其學者為之,猶數日乃成一 篇。集為反覆古今名物之辨以通之,然後得以無忤。 其辭之所達,萬不及一,則未嘗不退而竊歎焉。拜翰 林直學士,俄兼國子祭酒。嘗因講罷,論京師恃東南 運糧為實,竭民力以航不測,非所以寬遠人而因地 利也。與同列進曰:「京師之東,瀕海數千里,北極遼海, 南濱青、齊,萑葦之場也,海潮日至,淤為沃壤。用浙人 之法,築堤捍水為田,聽富民欲得官者,合其眾分授 以地,官定其畔以為限。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 田,為萬夫之長;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 一年勿征也,二年勿征也,三年視其成,以地之高下 定額於朝廷,以次漸征之。」五年有積蓄,命以官,就所 儲給以祿。十年偑之符印,得以傳子孫,如軍官之法, 則東面民「兵數萬,可以近衛京師,外禦島夷,遠寬東 南海運,以紓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獲其用。江海 游食盜賊之類,皆有所歸。」議定於中,說者以為一有 此制,則執事者必以賄成而不可為矣。事遂寢。其後 海口萬戶之設,大略宗之。文宗在潛邸,已知集名,既 即位,命集仍兼經筵。嘗以先世墳墓在吳、越者,「歲久 湮沒,乞一郡自便。」帝曰:「爾材何不堪,顧今未可去爾。」 除奎章閣侍書學士。時關中大饑,民枕籍而死,有方 數百里無孑遺者。帝問「集何以救關中?」對曰:「承平日 久,人情宴安,有志之士急於近效,則怨讟興焉。不幸 大菑之餘,正君子為治作新之機也。若遣一二有仁 術、知民事者,稍寬其禁令,使得有所為,隨郡縣擇可 用之人,因舊民所在,定城郭,修閭里,治溝洫,限畎畝, 薄征斂,招其傷殘老弱,漸以其力治之,則遠去而來 歸者漸至,春耕秋斂,皆有所助。一二歲間,勿征勿徭, 封域既正,友望相濟,四面而至者,均齊方一,截然有 法,則三代之民將見出於空虛之野矣。」帝稱善,因進 曰:「幸假臣一郡,試以此法行之,三五年間,必有以報 朝廷者。」左右有曰:「虞伯生欲以此去爾。」遂罷其議。有 敕諸兼職不過三免國子祭酒。時宗藩暌隔,功臣汰 侈,政教未立。帝將策士於廷,集被命為讀卷官,乃擬 制策以進,首以勸親親、體群臣、同一風俗、協和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