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9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僅知浚儀縣,韓魏公琦監左藏庫」,皆館職也。

蘇舜欽奏邸之會,預坐者多館閣同舍,一時被責十 餘人。仁宗臨朝,歎以「輕薄少年,不足為臺閣之重。」宰 相探其旨,自是務引用老成,往往不愜人望,甚者語 言文章為世所笑。彭乘之在翰林、楊安國之在經筵 是也。

《翰林故事》:學士每白事于中書,皆公服靸鞋坐玉堂, 使院吏入白,「學士至,丞相出迎」,然此禮不行久矣。章 惇為制詔,直學士院,力欲行之。會一日,兩制俱白事 于中書,其中學士皆鞹足秉笏,而惇獨散手繫鞋。翰 林故事,十廢七八,忽行此,大喧物議。而中丞鄧綰尤 肆詆毀。既而罷惇直院,而繫鞋之禮,後亦無肯行之 者。

《青箱雜記》:「前世有翰林學士,本朝咸平中,復置翰林 侍讀學士,以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為之。又置翰林 侍學士,以邢昺為之。」則翰林侍讀與侍學士,自楊徽 之、邢昺等始也。

本朝真宗《御集》、御書並藏于天章閣。天聖末,始置待 制,以范諷為之。景祐中,又置侍講,以賈昌朝、趙希言、 王宗道為之。則本朝天章閣待制、天章閣侍講,自范 諷、賈昌朝等始也。

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 焉。至淳化初,以呂祐之、趙昂、安德裕句中正並直昭 文館,則本朝昭文館自呂祐之等始也。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 淳化初,以和幪為直集賢院,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 和幪、李宗諤始也。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 勘,有檢討。太平興國中,趙鄰幾、呂蒙正皆為直史館, 長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于職, 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雍熙中,以宋 「為史館校勘。」淳化中,以郭延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討, 則本朝直史館修撰、史館編修,史館校勘。史館檢討, 自趙鄰幾、呂蒙正、李若拙、楊文舉、宋郭延澤、董元 亨等始也。本朝三館之外,復有祕閣圖書,故祕閣置 直閣,更置校理。咸平中,以杜鎬為祕閣校理,後充直 祕閣。則本朝直祕閣、祕閣校理,皆自杜鎬始也。 《湘素雜記》:《史記》太史公自序云:「談為太史公。」又云:「太 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又云:「太 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又云:「太史 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予死,汝必為 太史,無忘我所欲論著矣』。」凡此以上所稱太史公者, 皆謂司馬談也。又按《本傳》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 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又云:「太史公與上大夫壺 遂對答。」又云:「太史公曰:唯唯否否。」又云:「七年而太史 公遭李陵之禍。」凡此以上所稱太史公者,謂司馬遷 也。又《文選·報任少卿書》云:「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 拜言。」《五臣注》曰:「太史遷之父。走,僕也。言己為太史公 牛馬之僕。」蓋自卑之辭也。又按《孝武本紀》云:「有司與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議。」韋昭注曰:「說者以談為太史 公,失之矣。」《史記》稱遷為太史公者,是外孫楊惲所稱。 余嘗考之,《史記自序》,前所指司馬談為太史公者,蓋 遷之辭也;後所指司馬遷為太史公者,蓋後人所定 也。按《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後宣帝以 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臣瓚曰:「《百官表》無太 史公、司馬談,以太史丞為太史令。」余按,班固《郊祀志》 曰:「有司與太史令談。」班彪《略論》曰:「孝武之世,太史」令 司馬遷,則談、遷父子相繼為太史明矣。《自序》亦曰:「太 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又云:「司馬氏世主史官,故 雖為令,而皆可以公稱之也。」遷尊其父,故呼談為太 史公。後人又尊遷,故呼遷為太史公。蓋所稱公者,如 周公、召公、太公、廷尉吳公、謁者僕射鄧公、四皓、有園 公、夏黃公之類是也,非必是其外孫所稱。韋昭乃以 司馬談為非太史公,又以遷為太史公者,是楊惲所 稱誤也。

《傅講雜記》:「儒臣講讀,內侍先置書冊在几案上,揭開 乃用牙篦,指以講讀一葉盡,儒臣執牙篦立,俟內侍 揭過復講讀。其不欲勞儒臣如此。」

《石林燕語》:《周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者,非人臣也。王 乃天子,公五等,諸侯自三公而下,皆卿大夫爾。」古者 以六卿兼三公,通謂之卿。唐制,宰相對正衙皆立而 不奏事,開延英奏事始得坐,非尊之也,蓋以其論事 難于久立。本朝范魯公為相,當禪代之際,務從謙畏, 始請皆立。則今經筵官初皆得坐者,非以其師尊之, 亦以講讀難久立故也。太祖開寶中,召王昭素講便 殿,太宗端拱中幸國子監,召學官李覺講,皆賜坐。此 出一時特恩,非講官例也。

國朝經筵講讀官,舊皆坐,乾興後始立。蓋仁宗時年 尚幼,坐讀不相聞,故起立欲其近爾,後遂為故事。熙 寧初,呂申公、王荊公為翰林學士,吳沖卿知諫院,皆 兼侍講,始建議以為《六經》言先王之道,講者當賜坐。 因復請行故事,下太常禮院詳定。當時韓持國、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