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4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外郎。九年,陞郎中,尋遷廣東道肅政廉訪使,未行,還 為郎中,遷福建道肅政廉訪使。中道召還,參議中書 省事,兼經筵官。十一年,拜治書侍御史,陞中書參知 政事,同知經筵事。十三年,陞左丞,兼大司農卿,仍同 知經筵事。時中書參用非人,事多異同,不得一一如 志。會軍餉不給,請與右丞悟良哈台主屯田,歲入二 十萬石。東宮久未建,懇懇為言。車駕幸上都,始冊皇 太子,立詹事院,驛召為副詹事。每直端本堂,則進正 心誠意之說,親君子遠小人之道,皇太子嘉納焉。當 時盜賊蜂起,帝聞惡之,下詔分討,必盡誅而後已。良 楨言:「平賊在收人心以回天意,多殺非道也。」乃赦以 安之。十四年,遷淮南行省左丞。初,泰州賊張士誠既 降復叛,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趙璉,進據高郵、六合。 太師脫脫奉詔總諸王軍南征,而良楨洎參議龔伯 璲、刑部主事廬山等從之。既平六合,垂克高郵,會詔 罷脫脫兵柄,遂有上變告伯璲等,勸脫脫勒兵北向 者,下其事逮問,詞連良楨,簿對無所驗。即日還中書 左丞,命分省彰德,主調軍食。居半歲,還中書。十六年, 進階榮祿大夫,賜玉帶一。十七年,除大司農。明年,陞 右丞,兼大司農,辭,不允,論罷陷賊延坐之令。有惡少 年誣知宜興州張復通賊之罪。中書將籍其孥,吏抱 案請署。良楨曰:「手可斷,案不可署。」同列變色,卒不署。 良楨自左曹登政府,多所建白。罷福建、山東食鹽,浙 東、西長生牛租。瀕海被災圍田稅,民皆德之。嘗論《至 正格》輕重不倫,吏得並緣為奸。舉明律者數人,參酌 古今,重定律書,書成而罷。家居輒訓諸子曰:「吾無過 人者,惟待人以誠,人亦以誠遇我,汝宜志之。」晚歲病 瘠,數謁告,病益侵,遂卒。自號「約齋。」有詩文奏議凡若 千卷,藏於家。

崔敬

按《元史》本傳:「敬字伯恭,大寧之惠州人。通刑名法律 之學,淮東、山南廉訪司皆辟書吏。天曆初,辟御史臺 察院書吏,歷刑部令史、徽政院掾史,遂陞中書掾。至 元五年,用累考及格,授刑部主事。六年,遷樞密院都 事,拜監察御史。時既毀文宗廟主,削文宗后、皇太后 之號,徙東安州。而皇弟燕帖古思,文宗子也,又放之」 高麗。敬上疏略曰:「文皇獲不軌之愆,已徹廟祀;叔母 有階禍之罪,亦削洪名。盡孝正名,斯亦足矣。惟念皇 弟燕帖古思太子,年方在幼,罹此播遷,天理人情,有 所不忍。明皇當上賓之日,太子在襁褓之間,尚未有 知,義當矜憫。蓋武宗視明、文二帝,皆親子也,陛下與 太子,皆嫡孫也。以武皇之心為心,則皆子孫,固無親 疏。以陛下之心為心,未免有彼此之論。臣請以世俗 喻之:常人有百金之產,尚置義田,宗族困阨者為之 教養,不使失所。況皇上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子育黎 元,當使一夫一婦無不得其所。今乃以同氣之人,置 之度外,適足貽笑邊方,取辱外國。況蠻夷之心,不可 測度,倘生他變,關係非輕。興言至此,良為寒心。臣願 殺身以贖太子之罪,望陛下遣近臣迎歸太后、太子, 以全母子之情,盡骨肉之義。天意回,人心悅,則宗社 幸甚。」不報。又上疏諫天子巡幸上都,宜御內殿,其略 曰:「世祖以上都為清暑之地,車駕行幸,歲以為常。閣 有大安,殿有鴻禧睿思,所以保養聖躬,適起居之宜, 存畏敬之心也。今失剌斡耳朵思,乃先王所以備宴 游,非常時臨御之所。今陛下方以孝治天下,屢降德 音,祗行宗廟親祀之禮,雖動植無知,罔不歡悅。而國 家多故,天道變更。臣備員風紀,以言為職。願大駕還 大內,居深宮,嚴宿衛,與宰臣謀治道。萬機之暇,則命 經筵進講,究古今盛衰之由,緝熙聖學,乃宗社之福 也。」時帝數以歷代珍寶分賜近侍,敬又上疏曰:「臣聞 世皇時,大臣有功,所賜不過槃革,重惜天物,為後世 慮至遠也。今山東大饑,燕南亢旱,海潮為災,天文示 儆,地道失寧,京畿南北蝗飛蔽天,正當聖主恤民之 日,近侍之臣不知慮此,奏稟承請,殆無虛日,甚至以 府庫百年所積之寶物,遍賜僕御,閽寺之流,孔稚童 孩之子,帑藏或空。萬一國有大事,人有大功,又將何 以為賜乎?乞追回所賜,以示恩不可濫,庶允公論。」是 年,出僉山北廉訪司事。按部全寧獄,有李秀以坐造 偽鈔,連數十人,而皆與秀不相識,敬疑而讞之,秀曰: 「吾以訓童子為業,居村落間,有司至秀舍,謂秀為偽 造鈔者,捶楚之下,不敢不誣服耳。」敬詢知始謀者,乃 大同王濁,十餘年事不泄,而有司誤以李秀為王濁 也。移文至大同,果得王濁為真造偽鈔者。至正初,遷 河南,又遷江東。所至抑豪強,惠下窮,洗冤滯,興學勸 農,百廢具舉。除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入為諸路寶 鈔提舉,改工部侍郎。十一年,遷同知大都路總管府 事。直沽河淤數年,中書省委敬浚治之,給鈔數萬錠, 募工萬人,不三月告成,咸服其能。除刑部侍郎,遷中 書左司郎中。十二年,歷兵部尚書,為樞密院判官。十 四年,遷刑部尚書。廣東府憲讎殺,以沙加班處大逆, 敬詳:「憲府以私相害,致有是變。殺人者自有典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