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4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恩,殆不為過。」上然其言。中都久圍,丞相丞暉遣人以 礬《寫奏》告急。詔元帥右監軍永錫、左都監烏古論慶 壽將兵,英收河間、清、滄義軍,自清州督糧運救中都。 英至大名,得兵數萬,馭眾素無紀律。貞祐三年三月 十六日,英被酒與大元兵遇於霸州北,大敗,盡失所 運糧。英死,士卒殲焉。慶壽、永錫軍聞之,皆潰歸。五月, 中都不守。宣宗猶加恩贈通奉大夫,諡「剛貞」,官護葬 事,錄用其子云。

溫迪罕達

按《金史》本傳:「達字子達,本名謀古魯,蓋州按春猛安 人。性敦厚,寡言笑。初舉進士,廷試搜閱官易,達藐小, 謂之曰:『汝欲求作官邪』?達曰:『取人以才學,不以年貌』。 眾咸異之。明昌五年中第,調固安主簿,以憂去官。服 除,調信州判官。丞相襄辟行省幕府,改順州刺史,補 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警巡使。居父喪。是時伐宋兵興」, 起復給事,行尚書省。大安初,遷德興府判官,再遷監 察御史。宣宗遷汴,以本職護送衛士妻子。復被詔運 大名粟,由御河抵通州。事集,遷一官,轉戶部員外郎、 左司郎中。遇繼母憂,起復太常少卿,充陜西元帥府 經歷官。興定元年,召還,攝侍御史。上疏論伐宋,略曰: 「天時向暑,士馬不利,宜俟秋涼,無不可者。」又曰:「遼東 興王之地,移剌都不能守,走還南京。度今之勢,可令 濮王守純行省蓋州,駐兵合思罕,以繫一方之心。昔 祖宗封建諸王,錯峙相維,以定大業。今乃委諸疏外, 非計也。」宣宗曰:「一子非所愛,但幼不更事,詎能辦此?」 逾月,復上言:「天下輕重,係於宰相,邇來每令權攝,甚 無謂也。今之將帥,謀者不能戰,戰者不能謀。今豈無 其人,但用之未盡耳。」宣宗曰:「人才難知,故先試其稱 否,卿何患焉。所謂用之未盡者為誰?」對曰:「陝西統軍 使把胡魯忠直幹略,知延安府古里甲石倫,深沉有 謀,能得士心,雖有微過,不足以累」大宰相高琪、高汝 礪惡其言。俄充陜州行樞密院參議官。二年,召為戶 部侍郎,改刑部,兼左司諫、同知集賢院,改大理卿,兼 越王傅。尋遷河南統軍使、昌武軍節度使行六部,攝 同籤樞密院,行院許州,改集慶軍節度使。是時,東方 荐饑,達上疏曰:「亳州戶舊六萬,今存者無十一,何以 為州?且今調發數倍於舊,乞量為減免。」是歲,大水,碭 山下邑,野無居民,轉運司方憂兵食,達謾「聞二縣無 主,稻田且萬頃,收可數萬斛」,即具奏。朝廷大駭,詔戶 部尚書高夔佩虎符,專治其事。所獲無幾,夔生累抵 罪。達自念失奏,因感愧發病,尋卒。

完顏素蘭

按《金史》本傳:「素蘭,一名翼,字伯揚,至寧元年策論進 士也。貞祐初,累遷應奉翰林文字,權監察御史。二年, 宣宗遷汴,留皇太子於燕都,既而召之,素蘭以為不 可。平章高琪曰:『主上居此,太子宜從。且汝能保都城 必完否』?素蘭曰,完固不敢必,但太子在彼則聲勢俱 重,邊隘有守,則都城無虞。昔唐明皇幸蜀,太子實在 靈武,蓋將以繫天下之心也。」不從,竟召太子從。七月, 車駕至汴,素蘭上書言事,略曰:「昔東海在位,信用讒 諂,疏斥忠直,以致小人日進,君子日退,紀綱紊亂,法 度益隳。風折城門之關,火焚市里之舍,蓋上天垂象 以儆懼之也。」言者勸其親君子,遠小人,恐懼修省,以 答天變。東海不從,遂至亡滅。夫善救「亂者,必跡其亂 之所由生;善革弊者,必究其弊之所自起。誠能大明 黜陟,以革東海之政,則治安之效,可指日而待也。陛 下龍興,不思出此,輒議南遷,詔下之日,士民相率上 章請留,啟行之日,風雨不時,橋梁數壞,人心天意亦 可見矣。此事既往,豈容復追!但自今尤宜戒慎,覆車 之轍,不可引轅而復蹈也。」又曰:「國家不可一日無兵, 兵不可一日無食。」陛下為社稷之計,宮中用度皆從 貶損,而有司復多置軍官,不恤妄費,甚無謂也。或謂 軍官之眾,所以張大威聲,臣竊以為不然。不加精選 而徒務其多,緩急臨敵,其可用乎?且中都惟其糧乏, 故使車駕至此,稍獲安地,遂忘其危而不之備。萬一 再如「前日,未知有司復請,陛下何之也?」三年正月,素 蘭自中都計議軍事迴,上書求見,乞屏左右。上遣人 諭之曰:「屏人奏事,朕固常爾。近以游茂因緣生疑間 之語,故凡有所引見,必令一近臣立侍,汝有封章,亦 無患不密也。」尋召至近侍局,給紙劄,令書所欲言。書 未及半,上出御便殿見之,悉去左右,惟近侍局直長 趙和和在焉。素蘭奏曰:「臣聞興衰治亂,有國之常在, 所用之人如何耳。用得其人,雖衰亂尚可扶持。一或 非才,則治安亦亂矣。向者糺軍之變,中都帥府自足 勦滅,朝廷乃令移剌塔不也等招誘之,使帥府不敢 盡其力。既不能招,愈不可制矣。至於伯德、文哥之叛, 帥府方議削其權,而朝廷傳旨,俾領義軍,文哥由是 益肆改除之令,輒拒不受,不臣之狀亦顯矣。帥府方 且收捕,而朝廷復赦之,且不令隸帥府。國家付方面 於重臣,乃不信任,顧養叛賊之奸,不知誰為陛下畫 此計者。臣自外風聞,皆平章高琪之意,惟陛下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