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4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向嘗譏其褊淺無大臣度,拱嗛之。及起掌吏部,以考 察謫定向橫州判官。拱罷,量移衡州推官。萬曆中,累 官右副都御史。吏部侍郎陸光祖為御史趙之翰所 劾,光祖已留,定向復頌光祖賢,詆之翰。給事中李以 謙言定向擠言官,定向求去,帝不問。歷刑部左、右侍 郎,擢南京右都御史。御史王藩臣劾應天巡撫周繼 疏發踰月不以白定向。定向怒,守故事力爭,自劾求 罷,且詆藩臣論劾失當。因言:「故江西巡撫陳有年、四 川巡撫徐元泰皆賢,為御史方萬山、王麟趾劾罷,今 宜召用,而量罰藩臣。藩臣坐停俸二月。」於是給事中 許弘綱、觀政,進士薛敷教、南京御史黃仁榮及麟趾 連章劾定向。麟趾言:「南臺去京師遠,章疏先傳,人得 為計。如御史孫鳴治論魏國公徐邦瑞,陳揚善論主 事劉以煥,皆因奏辭豫聞,一則夤緣倖免,一則捃摭 被誣。故邇來投揭有遲浹月者,事理宜然,非自藩臣 始。」語並侵大學士許國、左都御史吳時來、副都御史 詹仰庇。執政方惡言者,勒敷教還籍省過,麟趾、仁榮 亦停俸。時已除定向戶部尚書,督倉場,定向因力辭 求退,章屢上乃許。卒,年七十三,贈太子少保,諡恭𥳑。 定向初立朝有時望,後歷徐階、張居正、申時行、王錫 爵四輔,皆能無齟齬。至居正奪情,寓書友人,譽為「伊 尹」而貶言者,時議訾之。其學本王守仁,嘗招晉江李 贄于黃安,後漸惡之,贄亦屢短定向。士大夫好禪者, 往往去從贄遊。贄小有才機辨,定向不能勝也。贄為 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髮,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 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 孔孟。後北遊通州,為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 定向弟定理、定力。定理終諸生,與定向俱講學,專主 禪機。定力,隆慶中進士,除工部主事。萬曆中,累官右 僉都御史,總督操江。疏陳「礦使」之患。再遷南京兵部 右侍郎。卒,贈「尚書。」

劉臺

按《明外史》本傳:「臺字子畏,安福人。隆慶五年進士。授 刑部主事。萬曆初,改御史,巡按遼東。張居正柄國,臺 疾其專恣,四年正月上疏曰:『臣聞進言者皆望陛下 以堯舜,而不聞責輔臣以皋夔。何者?陛下有納諫之 明,而輔臣無容言之量也。高皇帝鍳前代之失,不設 丞相,事歸部院,勢不相攝而職《易》稱。文皇帝始置內』」 閣,參預機務,其時官階未峻,無專肆之萌。二百年來, 即有擅作威福者,尚惴惴然避宰相之名而不敢居, 以祖宗之法在也。惟大學士張居正偃然以相自處。 自高拱被逐,擅威福者三四年矣。每聞諫官侵及之, 必曰:「吾守祖宗法」,臣請即以祖宗法正之。祖宗進退 大臣以禮,先帝臨崩,居正託疾以逐,拱,不得少留,既 又文致之王大臣獄。及正論籍籍,則抵拱書,令勿驚 死。夫拱擅則有矣,逆未聞也。既迫逐以示威,又遺書 以市德,徒使朝廷無禮於舊臣。祖宗之法若是乎?祖 宗朝非開國元勳,生不公,死不王,成國公朱希忠生 非有奇功也,居正違祖訓,贈以王爵。給事中陳吾德 一言而外遷,郎中陳「有年一爭而斥去,臣恐公侯之 家,布賄厚施,緣例陳乞,將無底極。」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用內閣冢宰,必由廷推。今居正私薦用張四 維、張瀚。四維在翰林,被論者數矣,其始去何為也?不 任教習庶吉士也。四維之為人也,居正知之熟矣。知 之而顧用之,無亦以四維善機權,多憑藉,自念親老, 旦暮不測,二三年間謀起復,任四維,其身後託乎?瀚 生平無善狀,巡撫陝西,贓穢狼籍。及驟躐銓衡,唯諾 若簿吏然。每一官缺,必請命居正。所指授者,非楚人 親戚知識,則親戚所援引也;非宦楚受恩私故,則恩 故之黨助也。為瀚者日取四方小吏權其賄賂,而其 他則徒擁虛名。聞居正貽南京都御史趙錦書臺諫, 毋議及冢宰。則居正之脅制在朝言官,又可知矣。祖 宗之法如是乎?祖宗朝詔令不便,部臣猶訾閣擬之 不審。今得一嚴旨,居正輒曰:「我力調劑故止」是;得一 溫旨,居正又曰:「我力請而後得之。」由是畏居正者甚 於畏陛下,感居正者甚於感陛下。《洪範》曰:「臣無有作 福作威。」今者威福自己,目「無朝廷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一切政事,臺省奏陳,部院題覆,撫按奉行,未 聞閣臣有舉劾也。乃居正定令撫按考成章奏,每具 二冊,一送內閣,一送六科。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 部隱蔽,則科臣糾之;六科隱蔽,則內閣糾之。夫部院 分理國事,科臣封駁奏章,舉而劾之,其職也。閣臣銜 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居正創為是說,欲 脅制科臣,拱手聽令,祖宗之法若是乎?至於按臣回 道考察,苟非有大敗類者,常不舉行,蓋不欲重挫抑 之。近日御史俞一貫以不聽指授,調之南京,由是巡 方短氣,莫敢展布,所憚獨科臣耳。居正於科臣,既噉 之以遷轉之速,又恐之以考成之遲,誰肯舍其」便利, 甘彼齮齕,而盡死言事哉?往年趙參魯以諫遷,猶曰 「外任也。」余懋學以諫罷,猶曰「禁錮也。」今傅應禎則謫 戍矣,又以應禎故而及徐貞明、喬巖、李禎矣。摧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