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88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臣蘇威欲開一言,不敢發,因五月五日獻《古文尚書》, 帝以為訕己,即除名。蕭瑀諫無伐遼,出為河西郡守。 董純諫無幸江都,就獄賜死。自是蹇諤之士,去而不 顧,外雖有變,朝臣鉗口,帝不知也。身死人手,子孫勦 絕,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悅至言,時有魏徵、王珪、虞 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劉洎、馬周、褚遂良、杜正倫、高季 輔咸以切諫,引居要職。嘗謂宰相曰:「自知者為難,如 文人巧工,自謂己長。若使達者大匠,詆訶商略,則蕪 辭拙跡見矣。天下萬機,一人聽斷,雖甚憂勞,不能盡 善。今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鑑照形,美惡畢 見。當是時,有上書益於政者,皆黏寢殿之壁,坐望臥 觀,雖狂瞽逆意,終不以為忤。故」外事必聞,刑戮幾措, 禮義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與聖祖繼美乎?夫以一 人之意,綜萬方之政,明有所不燭,智有所不周,上心 未諭於下,下情未達於上。伏惟以虛受人,博覽兼聽, 使深者不隱,遠者不塞,所謂「闢四門,明四目」也。其能 直言正諫,不避死亡之誅者,特加寵榮,待以不次,則 失之東隅,冀得之桑榆矣。

《李懷遠傳》:懷遠子景伯,景龍中為諫議大夫。中宗宴 侍臣及朝集使,酒酣,各命為回波詞,或以諂言媚上, 或要丐謬寵。至景伯,獨為箴規語以諷帝,帝不悅,中 書令蕭至忠曰:「真諫官也。」

《張九齡傳》:「九齡為左拾遺,元宗即位,未郊見。九齡建 言:天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自古繼統之主,必 有郊配,蓋敬天命,報所受也。不必德澤未洽,年穀未 登,而闕其禮。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謂成王幼 沖,周公居攝,猶用其禮,明不可廢也。漢丞相匡衡曰: 『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亦言:不郊而祭山川, 失祭之序,逆於禮,故《春秋》非之。臣謂衡、仲舒古之知 禮,皆以郊之祭所宜先也。陛下紹休聖緒,於今五載, 而未行大報,考之於經,義或未通。今百穀嘉生,鳥獸 咸若,四裔內附,兵革用弭,乃怠於事天,恐不可以訓。 願以迎日之至,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則聖典無遺 矣。」又言:「乖政之氣,發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邇。」昔 東海枉殺孝婦,天旱久之,一吏不明,匹婦非命,則天 昭其冤。況六合元元之眾,縣命於縣令,宅生於刺史, 陛下所與共治,尤親於人者乎?若非其任,水旱之由, 豈唯一婦而已?今刺史,京輔雄望之郡,猶少擇之;江 淮、隴蜀、三河大府之外,稍非其人,由京官出者,或身 有累,或政無狀,用牧「守之任,為斥逐之地;或因附會, 以忝高位。及勢衰,謂之不稱京職,出以為州。武夫流 外,積資而得,不計於才。刺史乃爾,縣令尚可言哉!」甿 庶國家之本,務本之職,乃為好進者所輕;承弊之民, 遭不肖所擾,聖化從此銷鬱,由不選親人以成其敝 也。古者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廷士入 而不「出,其於計私,甚自得也。京師衣冠所聚,身名所 出,從容附會,不勤而成,是大利在於內而不在於外 也。智能之士,欲利之心,安肯復出為刺史、縣令哉?國 家賴智能以治,而常無親人者,陛下不革以法故也。」 臣愚謂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守令既重,則能者可 行。宜遂科定其資,凡不歷都督刺史,雖有「高第,不得 任侍郎列卿;不歷縣令;雖有善政,不得任臺郎;給舍; 都督、守令雖遠者,使無十年任外。如不為此而救其 失,恐天下猶未治也。」又古之選士,惟取稱職,是以士 修素行而不為僥倖,姦偽自止,流品不雜。今天下不 必治於上古,而事務日倍於前,誠以不正其本,而設 巧於末也。所謂末者,吏部條章,舉贏千百,刀筆之人, 溺於文墨,巧史猾徒,緣姦而奮。臣以謂始造簿書,備 遺忘耳,今反求精於案牘,而忽於人才,是所謂遺劍 中流,契舟以記者也。凡稱吏部能者,則曰「自尉與主 簿,由主簿與丞」,此執文而知官次者也,乃不論其賢 不肖,豈不謬哉?大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 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今膠以格條, 據資配職,為官擇人,初無此意。故時人有平配之誚, 官曹無得賢之實。臣謂選部之法,敝於不變。今若刺 史、縣令精覈其人,則管內歲當選者,使考才行,可入 流品,然後送臺,又加擇焉。以所用眾寡,為州縣殿最, 則州縣慎所舉,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無庸人之 繁矣。今歲選乃萬計,京師米物為耗,豈多士哉?蓋冒 濫抵此爾。方以一詩一判,定其是非,適使賢人遺逸, 此明代之闕政也。天下雖廣,朝廷雖眾,必使毀譽相 亂,聽受不明,事則已矣。如知其賢能,各有品第,每一 官缺,不以次用之,豈不可乎?如諸司要官以下等叨 進,是議無高卑,惟得與不爾。故「清議不立而名節不 修,善士守志而後時,中人進求而易操也。朝廷能以 令名進人,士亦有修名獲利,利之出眾之趨也。不如 此,則小者得於苟求,一變而至阿私;大者許以分義, 再變而成朋黨矣。故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 次,則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飾,而刑政自 清,此興衰之大端也。」俄遷左補闕。

《五行志》:「開元二十五年正月,道士尹愔為諫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