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9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語人曰:「是速瓊等叛耳。」會祉復密奏罷瓊兵柄,書 吏朱照漏語於瓊,於是叛謀始決。及金字牌飛報,呂 方坐廳事,聞有大聲如𩩉箭,辟歷自戟門隨牌而至, 啟視之,乃《三使除書》也。呂拍案歎曰:「龐涓死此樹下。」 即時亂作。遂縛呂祉及殺中軍統制張景、鈐轄喬仲 福、劉永衡,前知廬州趙康直,釋知廬州趙不群,以其 所部七萬人悉叛歸劉豫,至淮岸,遂殺祉及康直,釋 不群使還。浚乃亟遣張宗元使招之,已不及矣。浚遂 上章引咎。臺臣交章論列,謂:「浚輕而寡謀,愚而自用, 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權;誠不足以用眾,而專任 其數。若喜而怒,若怒而喜,雖本無疑貳者皆使之有 疑貳之心;予而陰奪,奪而陰予,雖本無怨望者皆使 之有望怨之意。無事則張威恃勢,使上下有暌隔之 情;有急則甘言美辭,使將士有輕侮之意。酈瓊以此 懷疑,以數萬眾叛去。然浚平日視民如草菅,用財如 糞土,竭民膏血而用之軍中者,曾何補哉!陛下尚欲 觀其後效,臣謂浚之才,止如是而已。」時司諫王縉則 以罪在劉光世,參政張守期為力求末減,都官郎官 趙令裕則乞留浚,陳公輔則謂不可因將帥而罷宰 相。於是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太平觀。其後言者 不已,遂詔落職。既而御批「張浚散官,安置嶺表」,趙鼎 力捄解之,改祕書少監、分司西京,且為出言官於外。 孝宗隆興元年正月,以張浚為樞密使,仍都督江、淮 軍馬;五月,兼都督荊、襄。浚既入見,屢奏欲先取山東。 時顯官名士如王大寶、胡銓、王十朋、汪應辰、陳良翰 等,皆魏公門人,交贊其謀。左僕射史浩獨不以為然, 曰:「宿師於外,守備先虛。我能出兵山東,以牽制川、陝, 彼獨不能警動兩淮、荊、襄,以解山東之急耶?惟當固 守要害,為不可勝之計。必俟兩淮無致敵之慮,然後 可前。若乃順諸將之虛勇,收無用之空城,寇去則論 賞於朝,寇至則僅保山寨,顧何益乎?」繼而主管殿前 司公事李顯忠、建康都統制邵宏淵亦奏乞引兵進 取。浩曰:「二將輒自乞戰,豈督府命令有不行邪?」督府 準遣。李椿以書遺浚、子栻曰:「復讎討賊,天下之大義 也。然必正名定分,養威觀釁,而後可圖。今議不出於 督府,而出於諸將,則已為輿尸之凶矣。況藩籬不固, 儲備不豐,將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練,節制未允,議論 不定,彼逸我勞,雖或有獲,得地不守,未足多也。」武鋒 軍都統制陳敏曰:「盛夏興師,恐非其時。兼聞金重兵 皆在大梁,必有嚴備。萬一深入,我客彼主,千里爭力, 人疲馬倦,勞逸既異,勝負之勢先形矣。願少緩之。」浚 皆不聽。韓元吉以長書投浚,言和、戰、守三事,略云:「和 固下策,然今日之和與前日之和異。至於決戰,夫豈 易言。今舊兵憊而未蘇,新兵弱而未練,所恃者一二 大將,大將之權謀智略既不外見,有前敗於尉橋矣, 有近衂於順昌矣,況渡淮而北,千里而攻人哉?非韓 信、樂毅不可也。若是則守且有餘,然彼復來攻,何得 不戰?戰而勝也。江淮可守,戰而不勝,江、淮固在,其誰 守之?故愚願朝廷以和為疑之之策,以守為自強之 計,以戰為後日之圖。」自亮賊之隕,彼嘗先遣使於我 矣,又一再遺我書矣,其信其詐,固未可知,而在我亦 當以信與詐之間待之。蓋未有外國欲息兵,「而中國 反欲用兵者」云云。參贊軍事唐文若、陳俊卿皆以為 不若養威觀釁,俟萬全而後動。亦不從。遂乞即日降 詔幸建康,以成北伐之功。史浩曰:「古人不以賊遺君 父,必俟乘輿臨江而後成功,則安用都督哉?」上以問 浩,浩陳三說云:「若下詔親征,則無故招致金兵寇邊, 何以應之?若巡邊犒師,則德壽去年一出,州縣供億 重費之外,朝廷自用緡錢千四百萬,今何以繼?若曰 移蹕,欲奉德壽以行,則未有行宮。若陛下自行,萬一 金有一騎衝突,行都騷動,何以處之?」孝宗大悟,謂浚 曰:「都督先往行邊,俟有功績,朕亦不憚一行。」浚怒曰: 「陛下當以馬上成功,豈可懷安以失事機?」及退朝,浩 謂浚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而圖僥倖!主 上承二百年基業之託,漢高祖起於亭長,敗亡之餘, 烏可比哉!」尋復論辯於殿上,浚曰:「中原久陷,今不取 豪傑,必起而取之。」浩曰:「中原必無豪傑,若有之,何不 起而亡金?」浚曰:「彼民間無寸鐵,不能自起,待我兵至 而為內應。」浩曰:「勝、廣能以鉏《耰棘》矜亡秦,彼必待我 兵至,非豪傑矣。若有豪傑而不能起,則是金猶有法 制維持之,未可以遽取也。今不思,將貽後悔。」又上疏 力諫曰:「靖康之禍,忠臣孝子,孰不痛心疾首,思欲蹀 血鹵庭,以雪大恥。恭想宸衷,寢膳不忘,然邇安可以 服遠?若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而遽為此舉,安保其必 勝乎?苟戰而捷,則一舉而空朔庭,豈不快吾所欲!若 其不捷,則重辱社稷,以資外侮。陛下能安於九重乎? 上皇能安於天下之養乎?此臣所以食不甘味,而寢 不安席也。浚老臣,慮宜及此,而溺於幕下新進之謀, 眩於北人誑惑之說,是以有請耳。德壽豈無報復之 心?」時張、韓、劉、岳各擁大兵,皆西北戰士,燕薊良馬,然 與之角勝負於五「六十載之間,猶不能復尺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