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99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旨後,遵將應陞官員開列職名具題。」

康熙十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八年議准巡撫員缺,本省布政使。」

不得陞補督、撫兼銜。僉都御史加一級,授從三品;加二級改授右副都御史;副都御史加一級兼右侍郎銜,加二級兼左侍郎銜,授從二品再加一級兼尚書銜;尚書加一級,授從一品;加二級,授正一品。如一品之外,每加一級,改紀錄二次。凡加尚書、侍郎銜者,總督兼兵部,巡撫兼工部。

節使部總論

《文獻通考》。

《論行省》

按:「行臺省之名雖始於魏、晉之間,然兩漢初興,高祖 所以委蕭何,世祖所以命鄧禹,其權任蓋亦類此。唐 天寶以後,以盜賊陷兩京,北狄侵畿甸,則或以大元 帥、副元帥命親王勳臣為之,然但可任專征之責,而 他事則稟朝旨,則亦未嘗備行臺省之事也。至其末 年,方鎮擅地請節,於是或以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 王爵命之,如錢鏐、馬殷、王審知之徒,蓋名為奉正朔, 而實自為一朝廷矣。然則行臺省之名,苟非創造之 初,土宇未一,以此任帷幄腹心之臣,則必衰微之後, 法制已隳,以此處分裂割據之輩。至若承平之時,則 不宜有此名也。建炎時,張魏公以樞密使宣撫川陝, 趙忠簡謂之曰:「元樞新立大功,出當」川陝半天下之 責,自兵事外,悉當奏稟。蓋大臣在外,忌權太重也。及 魏公得罪,謫詞言「假便宜行事之制,忘人臣無將之 嫌,肖內閣以招賢,擬尚方而鑄印。然則承制之事,易 以惹謗。」忠簡之言,固篤論也。

《論使相》

按:《三朝國史職官志》敘元豐《寄祿新格》,以階易官,謂 開府儀同三司,即舊使相。然使相者,是以侍中、中書 令、平章事加節度使之謂也。自唐至宋皆有之,而事 體微不同。唐則多以同平章事加節度使之立勳勞 而久任者,蓋將而寵以相之名也。宋則多以節度使 加平章事之有德望而罷政者,蓋相而寵以將之名 也。合而言之,位兼將相,品極文武之稱。今既曰以開 府儀同三司易使相矣,然韓絳為開府而復加以鎮 撫之節,文彥博為開府而復加以護國山南之節,蔡 京為開府而復加以安遠之節,則是且為開府,且為 使相,而使相之名未嘗廢矣。又況神宗更官制之本 意,實以三省、寺、監之官無職掌為非,遂欲易而正之。 如改左右僕射為特進,則遂以僕射為宰相之職;改 左、右丞為光祿大夫,則遂以左右丞為執政之職。今 節度使之在宋,其無職掌,與開府儀同三司一也,何 煩以開府易之?況有開府之後,宰相之除節度使元 未嘗廢乎?竊疑開府儀同三司,特專以儀同三省長 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而於使相、節度使無預。張演著《職官記》, 敘元豐新官,而并著舊官,於開府儀同三司之下,只 注舊官云「中書令、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而不言使 相。雖與史志不合,似為得之。

《論節度使等官》

按:節度使在唐為閫帥、觀察、團練使,在唐為監司、防 禦使,在唐為邊將、刺史,在唐為郡守。至宋則閫帥、監 司、邊將、郡守各別有以名其官,而節度、承宣、觀察、團 練、防禦、刺史則俱無職任,特以為武臣遷轉之次序, 故敘其事於將軍、都尉之後。

圖書編

《總督》

「夫天下豈有常之勢哉?顧制勢者何如耳。善制勢者, 常合而不分,則常治;不善制勢者,常分而不合,則常 不治。」三代以上無論已,漢初以合治矣,其終也,以分 侯王而亂。唐初以合治矣,其終也,以分藩鎮而亂。宋 初以合治矣,其終也,以分南北而亂。夫通天下猶一 身也,治一身者,必使摩頂放踵,氣血周流,榮衛清利, 「精神管攝而無有壅蔽扞格之處」,是久視長生之道 也。「治天下者,必使循內及外,遠近相折,大小相濟,彊 弱相維,而無有偏重不舉之處」,是久安長治之道也。 《我列聖制勢之策》,盡善矣,無遺算矣。蓋兩京十三省 各設巡撫大臣,以制京省之勢,而凡城池、錢穀、甲兵、 官屬、丁田之勢,皆得便宜從事,而文武諸臣悉攝己 以聽,而奉行其制命焉而得其人也。又「太平無事,則 一國之勢合而不分,則常治而不亂」,此國家安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