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5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文昃不暇食,蔑以為喻。上垂覆載之澤,下有凍餒 之人,皆由有司不為明制,長吏不恤其本。自承平日 久,豐穰積年,競相矜夸,遂成侈俗。車服第宅,奢僭無 限,喪葬婚娶,為費實多。貴富之家童妾。「服;工商之 族,玉食錦衣。農夫餔糟糠,蠶婦乏短褐。故令耕者日 少,田有荒蕪。穀帛罄於府庫,寶貨盈於市里;衣食匱 於室,麗服溢於路。饑寒之本,實在於斯。愚謂凡珍玩 之物,皆宜禁斷,吉凶之禮,備為格式。令貴賤有別,民 歸朴素。」制天下男女,計口受田,宰司四時巡行,臺使 歲一按檢,勤相勸課,嚴加賞罰,數年之中,「必有盈贍, 雖遇災凶,免於流亡矣。往年校比戶貫,租賦輕少。臣 所統齊州,租粟纔可給俸,略無入倉,雖於民為利,而 不可長久。脫有戎役,或遭天災,恐供給之方,無所取 濟。可減絹布,增益穀租。年豐多積,歲儉出賑,所謂私 民之穀,寄積於官。官有宿積,則民無荒年矣。」十二年 春,卒於官,年五十六。遺敕其子「殯以素棺,事從儉約。」 麒麟立性恭慎,恆置律令於坐傍,臨終之日,唯有俸 絹數十匹,其清貧如此。贈散騎常侍、安東將軍、燕郡 公,諡曰康。子興宗。

源賀

按《魏書》本傳,賀自署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也。高宗 即位,賀為冀州刺史,上書曰:「今勍寇遊魂於北,狡賊 負險於南,其在疆場,猶須防戍,自非大逆,赤手殺人 之罪,其坐贓及盜與過誤之愆應入死者,皆可原命, 謫守邊境。是則已斷之體,更受全生之恩,徭役之家, 漸蒙休恩之惠。刑措之化,庶幾在茲。」高宗納之。已後 入死者皆恕死徙邊。久之,謂群臣曰:「源賀勸朕宥諸 死刑,徙充北番諸戍,至今一歲,所活不少。生濟之理 既多,邊戍之兵有益。卿等,人人如賀,朕何憂哉!顧憶 誠言,利實廣矣。」賀之臨州,鞫獄以情,徭役簡省。武邑 郡姦人石華告沙門道可與賀謀反,有司以聞,高宗 謂群臣曰:「賀誠心事國,朕為卿等保之。」精加訊檢,華 果引誣。遣使者詔賀曰:「卿以忠誠款至,著自先朝,以 丹青之潔而受蒼蠅之汙。朕登時研檢,已加極法,故 遣宣意。其善綏所莅,勿以囂謗之言,致損慮也。」顧謂 左右曰:「以賀之忠誠,尚致其誣,不若是者,可無慎乎?」 時考殿最,賀治為第一,賜衣馬器物,班宣天下。

陸馛

按《魏書陸俟傳》:「俟長子馛,多智有父風,高宗見而悅 之。興安初,出為安南將軍、相州刺史。為政清平,抑強 扶弱。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 事,責以方略,如此十人,號曰十善。又簡取諸縣彊門 百餘人,以為耳目。於是發奸擿伏,事無不驗,百姓以 為神明。在州七年,徵為散騎常侍,民乞留者千餘人」, 顯祖不許,謂群臣曰:「馛之善政,雖復古人,何以加之!」 賜絹五百疋,奴婢十口。

薛虎子

按《魏書薛野䐗傳》:「䐗子虎子,姿貌壯偉,明斷有父風。 年十三,入侍高宗太安中,遷內行長,典奏諸曹事,當 官正直,內外憚之。及文明太后臨朝,出虎子為枋頭 鎮將。虎子素剛簡,為近臣所疾,因小過黜為鎮門士。 及顯祖南巡,詔虎子侍行,訪以政事。時山東饑饉,盜 賊競起,相州民孫誨等五百餘人,稱虎子在鎮之日」, 土境清晏,訴乞虎子,仍復除枋頭鎮將。即日之任。至 鎮,數州之地,姦徒屏跡,顯祖璽書慰喻。後除平南將 軍、相州刺史,顯祖崩,不行。太和四年,徐州民桓和等 叛逆,屯於五固,詔虎子為南征都副將,與尉元等討 平之。以本將軍為彭城鎮將。至鎮,雅得民和。除開府、 徐州刺史。時州鎮戍兵,資絹自隨,不入公庫,任其私 用,常苦饑寒。虎子上表曰:「臣聞金湯之固,非粟不守; 韓白之勇,非糧不戰。故自用兵以來,莫不先積聚然 後圖兼并者也。今江左未賓,鯨鯢待戮,自不委粟彭 城,以強豐、沛,將何以拓定江關,掃一衡、霍?竊惟在鎮 之兵,不減數萬,資糧之絹,人十二匹,即自隨身,用度 無準,未及代下,不免」饑寒,論之於公,無毫釐之潤。語 其利私,則橫費不足,非所謂「納民軌度,公私相益」也。 徐州左右,水陸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其中良田 十萬餘頃,若以兵絹市牛,分減戍卒,計其牛數,足得 萬頭。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一歲之中,具給官食, 半兵𦔐植,餘兵尚眾,且耕且守,不妨捍邊。一年之收, 過於「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載之食。於後兵資, 惟須內庫,五稔之後,穀帛俱溢。匪直戍士有豐飽之 資,於國有吞敵之勢。昔杜預田宛葉以平吳,充國耕 西零以強漢。臣雖識謝古人,任當邊守,庶竭塵露,有 增山海。」高祖納之。又上疏曰:「臣聞先王建不易之軌, 萬代承之;聖主垂不刊之制,千載共仰。伏」惟陛下道 洽群生,恩齊造化,仁德所覃,跡超前哲。遠崇古典,留 意治方,革前王之弊法,申當今之宜用,定貢賦之輕 重,均品秩之厚薄,庶令百辟足以代耕,編戶享其餘 畜,巍乎煥焉,不可量也。臣竊尋居邊之民,蒙化日淺, 戎馬之所資計素微,小戶者一丁而已,計其徵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