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17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校書郎,為湖陽、赤水二縣令。神宗求言,京上疏以 畏天保民為請。知長葛縣,助役法行,京曰:『提舉常平 官言不便,使之條析。又不報,且不肯治縣事。自列丐』」 去,提舉官劾之,詔奪著作佐郎。經十年乃復官,監黃 州酒稅,以承議郎致仕。元祐初,召赴闕,不至,終於家。

劉蒙

按《宋史張問傳》:「蒙字子明,渤海人。恥為詞賦,不肯舉 進士,習茂才異等,又不欲自售。都轉運使劉庠舉遺 逸,召試第一,知湖陽縣。常平使者召會諸縣令議免 役法,蒙為不便,不肯與議,退而條上其害,即投劾去, 亦奪官。歸鄉教授,養親講學,從游甚眾。元豐二年卒, 纔年四十。門人朋友誄其行,號曰『正思先生。元祐初』」, 賜其家帛五十匹。

錢景諶

按《宋史錢惟演傳》:「惟演孫景諶,景臻之從兄也。繇殿 直巡轄兩京馬遞,中進士第。初赴開封解試,時王安 石得其文,以為知道者,既薦送之,又推譽於公卿間, 自是執弟子禮。安石提點府界,景諶為屬主簿,又以 文薦之,執喪居許,聞安石得政,喜,因事來京師謁之。 方盛夏,安石與僧智緣臥於地,一最親者袒坐其側」, 顧景諶褫服脫帽,未及它語,卒然問曰:「青苗、助役如 何?」景諶曰:「利少害多,異日必為民患。」又問:孰為可用 之人,曰:「居喪不交人事,而知人尤難事也。」遂辭出。後 調官復來,安石已作相,又往詣之。安石令先與弟安 國相見,安國亦與之善,謂景諶曰:「相君欲以館閣相 處,而任以事。」景諶曰:「百事皆可為,所不知者,《新書役 法》耳。」及見安石,安石欲令治峽路役書,且委以戎、瀘 蠻事。景諶曰:「峽路民情,僕固不能知,而戎、瀘用兵,繫 朝廷舉動,一路生靈休戚。願擇知兵愛人者。」安石大 怒,坐上客數十人,皆為之懼。退就謁舍,賞激之與詆 以為矯者參半。景諶笑曰:「自古以來,好利者眾而顧 義者寡。故天下萬事皆由人,而不在於己,苟為利所 動而由於人,則盜亦可為也。夫盜之所以為盜者,利 勝於義而不知所以為之者耳,吾又何憾焉。」遂與安 石絕。熙寧末,從張景憲辟知瀛州,終身為外官,僅至 朝請郎而卒。

李承之

按《宋史李迪傳》:「迪子承之,字奉世,性嚴重,有忠節。從 兄柬之將仕以官,辭不受,而中進士第,調明州司法 參軍。郡守任情骫法,人莫敢忤,承之獨毅然力爭之。 守怒曰:『曹掾敢如是耶』?承之曰:『事始至,公自為之則 已,既下有司,則當循三尺之法矣』。守憚其言,嘗建免 役議,王安石見而稱之。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 字,得召見。神宗語執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詳,非 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謂之曰:「朕即位以來,不輕 與人改秩,今以命汝,異恩也。」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 浙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 校理。又察訪陝西。時郡縣昧於奉法,斂羨餘過制,承 之曰:「是豈朝廷意耶?」悉裁正其數。遷集賢殿修撰,擢 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 承旨,出知延州,入權三司使。蔡確治相州獄,多引朝 士,皆望風自折服。承之為帝言其險詖之狀,帝意始 悟,趣使詰,竟。遷龍圖閣直學士,懇辭乞授兄。肅之曰: 「臣少鞠於兄,且兄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 足厲風俗,肅之亦當遷也。」即並命焉。商人犯禁,貨北 珠乃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決,承之曰:「朝廷法令畏 王姬乎?」亟索之。帝聞之曰:「有司當如此矣。」進樞密直 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陝西都轉 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侍郎,復以樞密直 學士知青州,歷應天府、河陽、陳鄆揚州而卒。

李周

按《宋史》本傳:「周字純之,馬翊人。登進士第,調長安尉。 歲饑,官為粥以食餓者,民坌集不可禁。縣以屬周,周 設梐枑間,老少男女無一亂者。都巡檢趙瑜詰盜南 山,諸尉皆屬焉。瑜悍急,多行無禮,獨於周不敢肆。轉 洪洞令。民有世絕而官錄其產者,其族晚得遺券,周 取以還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國也』。」縣之南 有澗,支流湓入,歲賦菑楗,調徒遏之。周始築新隄,民 不告病。改知雲安縣,蠲鹽井之征且百萬。通判施州, 州介群獠,不習服牛之利,為辟田數千畝,選謫戍知 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司馬光將薦為御史,欲 使來見,周曰:「司馬公之賢,吾固願見,但聞薦而往,所 謂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詔近臣舉士,孫固以周 聞。神宗召對,謂曰:「知卿不遊權門,識今執政乎?」對白: 「不識也。」「識司馬光乎?」曰:「不識也。」訪禦邊之術,曰:「四邊 手足爾,若疲中國以勤遠略,致百姓窮困,聚為盜賊, 懼成腹心之憂。」神宗頷之。翌日,語固曰:「李周,樸忠之 士也,朕且以為御史。」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除提 點京西刑獄。時方興水利,或請釃湍河為六渠,以益 鉗盧陂水,度用工八十萬。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 隄,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