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 以類接,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孝子 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 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 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 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 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 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此之謂也。故勞苦彫瘁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 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 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魯哀公問於孔 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 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 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 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 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 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 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 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大略篇》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 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 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呂氏春秋
《精通》
鍾子期夜聞擊磬者而悲,使人召而問曰:「子何擊磬 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殺人,不得生;臣之母得 生而為公家為酒,臣之身得生而為公家擊磬。臣不 睹臣之母三年矣,是故悲也。」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 乞人歌於門下而悲之,動於顏色,與之語,蓋其母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 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花實,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 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疾痛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 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神出于忠而應乎心,兩 精相得,豈待言哉。
《節喪》
「二曰,審知生」,聖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也。「知生 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 死之謂也。」此二者,聖人之所獨決也。凡生于天地之 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 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 之情不忍為也,故有葬死之義。葬也者,藏也,慈親孝 子之所慎也。慎之者,以生人之心慮,以生人之心為 死者慮也。莫如無動,莫如無發,無發無動,莫如無有 可利,則此之謂重閉。」古之人有藏於廣野深山而安 者矣,非珠玉國寶之謂也,葬不可不藏也。葬淺則狐 貍抇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 狐貍之患,水泉之濕,此則善矣。而忘姦邪、盜賊、寇亂 之難,豈不惑哉!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觸 杙也。狐貍水泉、姦邪、盜賊、寇亂之患,此杙之大者也。 慈親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善棺槨所以避螻蟻 蛇蟲也。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 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 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務,此非 慈親孝子之心也。父雖死,孝子之重之不怠;子雖死, 慈親之愛之不懈。夫葬所愛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 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 刃,涉血盭肝,以來之野,人之無聞者,忍親戚兄弟知 交以求利。今無此之危,無此之醜,其為利甚厚。乘車 食肉,「澤及子孫,雖聖人猶不能禁,而況於亂。國彌大, 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榼轝 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題 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姦人聞之,傳 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且死者彌 久,生者彌疏,生者彌疏,則守者彌怠。守者彌怠,而葬 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羽 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備之,黼黻文章以 飭之,引紼者左右萬人以行之,以軍制立之,然後可。 以此觀世,則美矣,侈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苟便於 死,則雖貧國勞民,若慈親孝子者之所不辭為也。
《孝行》
一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 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 眾之,務其本也。務本莫貴於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 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 孝,則耕耘疾,守戰固不罷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 而萬事之紀也。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 者,其惟孝也。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必先 以所重,而後及所輕。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 慢於輕疏,則是篤謹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