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1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弟銖、廓先業,增田八百餘畝。欽卒,鉅繼之。鉅卒,銘當 主家政,以渭宗子與相讓,虛其位者久之,始受事。銘 受業於吳萊婦翁張無子,盡以其業𢌿銘,銘受其三 之一。及翁歿,銘籍所受歸於張。銘卒,鉉繼之父喪,慟 哭三日而鬚髮盡白。嘗遊燕都,與揭傒斯、黃溍善。子 泳、從子深並為丞相脫脫館師,鉉為書數千言,陳時 政之弊,脫脫多採納。其綜家政,嚴而有恩。元末兵起, 大將數入其境,相戒毋犯義門。樞密判官阿魯灰軍 奪民財,鉉以利害折之,引去。明兵臨婺州,鉉挈家避。 右丞李文忠為扃鑰其家,而遣兵護之歸。至正中卒, 渭繼之。渭卒,濂繼之。至濂而受知於太祖,昆弟由是 顯。濂以賦長詣京師,太祖問治家長久之道,對曰:「謹 守祖訓,不聽婦言。」帝稱善,賜之果。濂拜賜懷歸,剖分 家人。帝聞嘉嘆,欲官之。辭老不仕。遇聖壽,輒捧香詣 闕拜賀。帝每慰勞之。時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 千指獨完。會胡惟庸以罪誅,有訴鄭氏交通者,吏捕 之。兄弟六人爭欲行,湜竟往。濂方以事至京,迎謂曰: 「吾兄長,當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辨。」二人爭入獄。 太祖召見,勞之曰:「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宥之,賜 酒食。立擢湜為福建左參議。復命舉所知,湜舉同郡 王應等五人,皆授參議。湜字仲持,居官有政聲。南靖 民為亂,詿誤者數百家,士卒多掠其婦女。湜言於諸 將,盡釋免。居一歲,入覲,卒於京。十九年,濂坐事當逮, 從弟洧曰:「吾家以義名,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 代兄死乎?」詣吏自誣服,斬於市。洧字仲宗,受業於宋 濂,有學行。鄉人哀之,私諡貞義處士。久之,濂卒,渶繼 之。太祖患天下俗薄,二十六年秋,東宮缺官,命廷臣 舉孝而淳行者眾,以鄭氏對。太祖曰:「其里王氏亦倣 鄭氏家法。」乃徵兩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濟 與王懃為春坊左右庶子。其後,太祖又徵鄭氏子弟, 銖子沂自白衣進擢禮部尚書。年餘,致仕去。永樂元 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而鉉孫幹,永樂中官 御史;棠,永樂中官檢討。他得官者復數人。鄭氏愈顯 聞天下。濟、棠皆學于宋濂,有文行。渶嘗仕元,為浙江 行省宣使,主家政。數年,建文帝旌表其門閭。渶入朝 謝,御書「孝義家」三字,署其㫄曰:「賜浦江鄭渶,識以精 一執中之印。」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 索之。渶家廳事中列十大櫃,五貯經史,五貯兵器,備 不虞。使者至,所發皆經史,乃置其半不啟,而帝所賜 御書,適以榜墜暫撒,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 成化十年,有司奏「鄭永朝世敦行義」,復命建「孝義」之 門以旌之。自文融至渶,皆以篤行著。其他名跡可紀 者附於篇。銖字彥平。幼失父母,鞠於世母周氏,以孝 聞。長遊京師,謁丞相脫脫,器之,奏為行宣政院照磨。 統江南諸道浮屠,一錢不入。改松江諸處稻田提領 所大使,正課外,歲羨米萬餘石,上下侵蝕其中,銖獨 斥還之。民深,字仲幾,館元丞相脫脫家,教其子哈剌。 章順帝令太子從授《孝經》。脫脫謫西寧,託子於深。眾 勸深速去,毋與其禍,深不可。脫脫召太傅,奏深為長 史。尋薦遷宣文閣說經郎,兼經筵譯文官。久之,以吏 部員外郎從脫脫征高郵,遷浙西道廉訪僉事,卒。濤, 字仲舒,受業同郡王褘,仕元歷禮部郎中,危素推濤 德行為當時第一。初,文融著《家範》三卷,凡五十八則 子欽,增七十則從子鉉,又增九十二則至濤與從弟 泳、澳、湜白於兄濂源,共相損益,定為一百六十八則, 刊行焉,家範益備。泳仕元,歷溫州路總管府經歷,江 浙行省都事,有行義。又有曰瀛、曰洪者,瀛早卒,妻黃 氏年少,養從子柎為後,守節五十餘年。柎子煁,仕至 大理少卿。洪武初,李文忠辟為參謀,薦諸朝,授引禮 郎,遷藏庫提點,坐法死。妻石當發配,泣曰:「我義門婦 也,可辱其身,以辱其門乎?」不食死。淵字仲涵,師宋濂, 好洛、閩之學,善古文。母病逾年,扶持不離,頃刻跪進 湯藥,膝生胝。既卒,哀慟過節,耳為之聵。從弟灃及妻 早亡,遺三女,淵撫之過於己生。元末,有司薦為月泉 書院山長,不就。明初,中外屢薦,並以聵辭。洪武六年 卒。宋濂諡曰貞。孝楷子叔度,與方孝孺善,官蜀王府 長史。柏,字叔瑞,不仕,皆游濂門。蜀王曰:「叔瑞,清逸之 士也。」人因稱為清逸處士。

《王澄傳》:「澄字德輝,浦江人。歲儉,出粟貸人,不取其息。 有鬻產者,必增直以足其意,遠近翕然稱善。人慕義 門鄭氏風,欲學之。將終,集子孫誨之曰:『汝曹能合食 同居如鄭氏,吾死目瞑矣』。」子孫咸拜受教。澄以元至 正元年卒,生三子,子覺、子麟、子偉。子覺生應,子偉生 懃子覺既承父志,同居無間言。洪武十四年春,太祖 既擢用義門鄭湜,因令湜舉所知以應應,詔擢布政 司參議。二十六年秋,簡東宮官,又擢應從弟懃右庶 子。「義門」王氏之名,遂與鄭氏並天下。學士大夫為歌 詩稱道之,亦與鄭埒。又有王燾者,蘄水人,七世同居, 一家二百餘口,人無間言。洪武九年十一月詔旌為 「孝義之門。」

《孝義傳序》。其同居敦睦者,則有「洪武時,龍游夏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