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4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何』?父曰:『思無邪而已』。自是服膺弗替。」

《彭澤傳》:「澤字濟物,蘭州人,為徽州知府。澤將遣女治 漆器數十,使吏送其家。澤父怒曰:『吾以澤居官為天 子愛民節財,乃今數月未聞善政,而以官物來家即 貧,不可荊布遣嫁耶』?趣焚之,襆被徒步,竟詣徽州。澤 大驚,出迓目吏負其囊,怒曰:『吾負此數千里不為疲, 今此數武,汝不能耶』?」既入,杖澤堂下,杖已,持裝竟去。 《彭琉傳》:琉同時陳隧,家貧而急於行義,嘗誡子弟隨 力周急曰:「若施惠,必待富而後為。吾儒終無濟人之 期矣。」

《樊瑩傳》:「瑩字廷璧,性果介,課子孫以素業農月嘗坐 籃輿戴笠,命舁行田間,曰:『非徒視稼,欲子孫習勞也』。」 故其後人率教,無不愿朴力學者。

《楊守陳傳》:守陳,字維新,鄞人。祖範有學行,鄉人稱栖 芸先生。嘗誨守陳曰:「聖賢之學,以精思實踐為要,博 文強記,輔此而已。」守陳受教,作《致知》《力行》《持敬》三銘。 《臧惟一傳》。惟一,字守中,諸城人。病革,戒子弟曰:「勿以 捷徑附權要,勿以貪黷損家聲,勿以貴倨凌鄉曲。」人 爭傳誦之。

《何垕傳》:「垕同時李宗栻,字敬甫,安福人。七歲時,好與 群兒嬉。父怒,跽之先祠下,嚴責之,將遣就農。宗栻悔, 遂奮志於學,尤篤於孝,服勤效力,不以假人。」

《曾魯傳》:「魯字得之,新淦人。年七歲,能暗誦五經。或欲 以神童舉之,其父不聽。稍長,日取三史記之,尋及其 餘。凡數千年,國體人才,制度沿革,無不能言者,遂以 文學聞於時。」

《楊維楨傳》:「維楨字廉夫,山陰人。少時日記書數千言。 父築樓鐵崖山中,積數萬卷。去其梯,俾讀書樓上。踰 五年,貫穿經史百氏,雖老師弗及也。因自號鐵崖。」 《李希顏傳》:「希顏字愚菴,郟人。為諸王師,規範嚴峻。諸 王有不率教者,或擊其額,痕隱起,帝撫而怒。高皇后 問故,曰:『烏有以堯舜訓吾子,顧怒之邪』?乃解,授左春 坊右贊善。」

《梁策傳》:策就外傅,手《孝經》不釋,嘗曰:「政本在此,居官 者宜置一卷於座右,何國家設科不用此也?」舉嘉靖 四十四年進士,歷成都知府,嘆曰:「我必不能叱馭如 王陽矣!」抵家蒲伏父前,號泣以請。父大怒曰:「盡力王 事,非孝耶?爾好《孝經》,不憶始於事親,終於事君耶?」猶 伏地不起,舉杖欲擊之,方起而戒行。涖官數月,大計 畢,即請終養歸。

《吳桂森傳》:「桂森字叔美,無錫人。訓其子曰:『人何可不 學?但口不說欺心語,身不為欺心事,出無慚友朋,入 無慚妻子,方可名學人耳』。」里黨咸誦其言。

《吳孺子傳》:「孺子字少君,蘭溪人。兒時父不用經史課 習,獨授杜詩一編,遂好為詩。」

《何遵傳》:江彬怙權倡亂,受杖死者,刑部主事郾城劉 校,性至孝,母胡教子嚴,偶不悅校,即長跪請罪,俟母 悅乃起。正德年,帝將南巡,刑曹諫疏,校所草也。被杖 將死,大呼曰:「校無恨,恨不見老母耳。」子元婁,年十一, 哭於旁,校曰:「爾讀書不多,獨不識事君致身義乎?善 事祖母及母,毋媿爾父。」遂絕。

仰山《脞錄》:吉水東川羅公僑,歷官有聲,嘗為台州知 府,至今台人稱德政以公為首。平生潛心理學,所養 甚正。嘗著《潛心錄》以貽其子。所論性理之懿,極有旨 義,真學者所當潛心也。有云:「每見青天白日,便看吾 心光明何如;每見雲影蔽日,便看吾心昏蔽何如;每 見草木生意,便看吾心生意何如;每見禽獸自適,便 看吾心自適何如。」又云:「人於一日,自朝至夕,由興至 寢,不可有一毫惡念。惡念一萌,即斬絕之,使根株悉 拔。不可一息無善念,善念一萌,即充廣之,若使泉達 火然。」予謂只此二條,人能體驗於心身,則心無不存, 而身無不修矣。德學如公,真一代巨望。

《駒陰冗記》:「有張總戎者,善吟詩,嘗作《戒子》一章,人頗 傳誦。詩云:『銀燈剔盡自咨嗟,富貴榮華有幾家?紅日 難消頭上雪,黃金都是眼前花。時來言語風行草,運 去田園水搏沙。寄語兒曹須勉力,各人尋箇活生涯』。」 徐三重家則附志:余官刑曹三年,未及考而病,病久 不可起,遂以此老。人有目余隱逸自好者,非余意也。 「生既暗劣,即在仕路,未必有當於世,而身實負病,竊 榮名,自安飽,是罪也。若更目為遺世,自潔,罪之罪也。」 次子稷亦非世路,才復偶一第,便應為時服手足之 勤,以逭余罪,而盡彼事。故朝仕一考,優閒清簡,靡效 短長。已擢守夔,守乃重任,年少恐未諳夔,又遐鄉,不 習其風俗,深懼僨厥事,然不敢不令一行者,將以重 任兢乃心,以遠地見劬力。彼蒙被恩數,願得效萬一, 而余夙所負未稱者,亦或有賴焉,曾非有意榮身世 利祿入也。聞其在官不雄於氣,勵以勤,不敏於資,佐 以慎,盟於中,不違於行,自許於家,能守於臨事之日。 余亦信其志而願有成焉。顧妻孥不得從薪爨,父母 音書累月不能達,無「由朝夕詢闕失而告示之,不知 於一方利弊損益,果得如初念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