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0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權,縮閔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用趙減 食,主父,百日而餓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卒無秦王, 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且 臣將恐後世之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秦王懼,於 是乃廢太后,逐穰侯。

《史記陳世家》:「陳桓公鮑卒。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 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是為厲公。」 《齊悼惠世家》:「高后崩,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產為 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朱虛侯章 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令 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 為」帝。齊王既聞此計,乃與其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 中尉魏勃陰謀發兵。齊王以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 祝午為內史,悉發國中兵。於是太尉勃等盡誅諸呂, 而琅邪王亦從齊至長安。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 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 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 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 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於是大臣 乃謀迎立代王,而遣朱虛侯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 罷兵。

《郭解傳》: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非其任彊 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 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棄其尸於道弗葬,欲以辱 解,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解曰:「公 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 之。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衛青傳》:「大將軍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 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大將軍受詔與壯士為剽姚校 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 過當。」

《漢書淮陽憲王欽傳》:「憲王有外祖母舅張博兄弟三 人,歲至淮陽見親,輒受王賜。後王上書請徙外家張 氏於國,博上書願留守墳墓,獨不徙,王恨之。後博至 淮陽,王賜之少,博言負責數百萬,願王為償。王不許, 博辭去,令弟光恐王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為 大人乞骸骨去,王迺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博喜」, 還書謝為諂語,盛稱譽王,因言:「當今朝廷無賢臣,災 變數見,足為寒心,萬姓咸歸望於大王,大王奈何恬 然不求入朝見輔助主上乎!」使弟光數說王,宜聽博 計,令於京師說用事貴人,為王求朝。王不納其言。後 光欲至長安,辭王,復言:「願盡力與博共為王求朝。」王 即曰:「至長安可」因平陽侯光得王欲求朝語,馳使人 語博。博知王意動,復遺王書曰:「博幸得肺腑,數進愚 策,未見省察。北游燕、趙,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聞 齊有駟先生者,善為司馬兵法,大將之材也,博得謁 見,承間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爾非世俗之所 知。今邊境不安,天下騷動,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又聞 北海之瀕有賢人焉,累世不可逮,然難致也。得此二 人而薦之,功亦不細矣。博願馳西,以此赴助,漢急無 財幣以通顯之。」趙王使謁者持牛酒、黃金三十斤勞 博,博不受。復使人願尚女,聘黃金二百斤。博未許,會 得《光書》,云:「大王已遣光西與博并力求朝,博自以棄 捐,不意大王還意反義,結以朱顏,願殺身報德。朝事 何足言!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湯禹所以成大功 也。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願知大王所好,請得 輒上。」王得書喜悅,報博書曰:「子高迺幸,左顧存恤,發 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雖亦不敏,敢不 諭意。今遣有司為子高償責二百萬。」是時,博女婿京 房以明《易》陰陽得幸於上,數召見言事,自謂為石顯、 五鹿充宗所排,謀不得用,數為博道之。博常欲誑燿 淮陽王,即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持予淮 陽王,以為信驗。詐言「已見中書令石君求朝,許以金 五百斤。賢聖制事,蓋慮功而不計費。昔禹治洪水,百 姓罷勞,成功既立,萬世賴之。今聞陛下春秋未滿四 十,髮齒墮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陰陽不調,百姓疾 疫饑饉,死者且半,洪水大害,殆不過此。大王緒欲救 世,將比功德何可以忽博?已與大儒知道者,為大王 為便宜,奏陳安危,指災異,大王朝見,先口陳其意而 後奏之,上必大說,事成功立。大王即有周召之名,邪 臣散亡,公卿變節,功德亡比,而梁、趙之寵必歸大王 外家,亦將富貴,何必復望大王之金錢?」王喜悅,報博 《書》曰:「迺者詔下,止諸侯朝者,寡人憯然不知所出。子 高素有顏、冉之資,臧武之智,子貢之辯,卞莊子之勇, 兼此四者,世之所鮮。既開端緒,願卒成之,求朝義事 也,奈何行金錢乎?」博報曰:「已許石君,須以成事。」王以 金五百斤予博。會房出為郡守,離左右顯具得此事, 告之房漏泄省中語。博兄弟詿誤諸侯王,誹謗政治, 狡猾不道,皆下獄。有司奏請逮捕欽。上不忍致法,遣 諫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皇帝問淮陽王,有司奏王 王舅張博數遺王書,非毀政治,謗訕天子,褒舉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