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府元龜
《帝王尊師》
《周禮》師氏以媺詔王。《傳》曰:「詔於天子無北面。」又曰:「當 其為師則弗臣」然則尊賢貴德承師問道屈萬乘之 重明五學之義上以達經國之要下以得化人之本 是知尊師重傅則法度存雖曰:聖人必繇學也。嚴恭 之道,於是在焉。若乃尊其爵位委以樞要厚師臣之 遇執弟子之禮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生則 優其奉祿歿則蒙其渥澤至於幸第以存問變服以 臨弔皆所以成主善之美繇諮德之旨誠帝者之懿 範也。故曰:「雖天子必有尊也。」斯之謂歟。
《師道》
夫師嚴道尊民乃貴學束脩受業人知向方是故傳 先聖之訓有在三之重焉。若乃列徒著籍而博喻不 倦升堂窺奧而請益彌堅心志既通行業增廣道之 所在義亦至焉故有廬墓盡哀去官行服或詠歎其 至德或撰集其緒言或罔避嚴刑上章以訟其枉;或 不敢受爵讓封以歸其功或藐是孤遺竄身以全受 或罹於刑辟冒禁以收瘞是皆誠發於衷義形於外 足以報師資之德敦風教之本誠士大夫之懿行哉。
朱子語類
《力行》
問:「人倫不及師,何也?」曰:「師之義,即朋友而分,則與君 父等。朋友多而師少,以其多者言之。」又問:「服中不及 師,何也?」曰:「正是難處。若論其服,則當與君父等,故《禮》 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絰』。」
李問《人倫不及師》。曰:「師與朋友同類,而勢分等於君 父,唯其所在而致死焉。」
性理會通
《人倫》
程子曰:「學者必求其師。」《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以 所學者外也。故求師不可不慎。」「所謂師者何也?」曰:「理 也,義也。」
古之人得其師傳,故因《經》以明道。後世失其師傳,故 非明道不能以知經。
孔子弟子,自孔子沒後,各自離散,只有曾子便別。如 子夏子張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獨曾子便道不可, 自子貢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歸,見門人皆已支 離,不知他日身後又如何也。但得個信時,便自有長 進處。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於孔子。如子路言 「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終合於孔子。」只 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
程子曰:「師不立服,不可立也,當以情之厚薄,事之大 小處之。如顏閔於孔子,雖斬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 功,與君父並。其次各有淺深,稱其情而已。下至曲藝, 莫不有師,豈可一概制服?」
聖人不制師之服。師無定體,如何是師?見彼之善而 己效之,便是師也。故有得其一言一義如朋友者,有 相親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 者,豈可一概服之?故聖人不制其服,心喪之可也。孔 子死,弔服加麻,亦是服也,卻不得謂「無服」也。
藍田呂氏曰:「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德而 已,無所事於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 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則有講有聽,講者 不待問也,聽者不致問也。學至于有講有聽,則師益 勤而道益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其次則有講而 未必聽,學至于有講而未必聽,則無講可矣。」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故舍我而去者,不追呼之使來; 有教無類,故從我而來者,不拒逆之使去。但能以此 求道之心至,則受而教之。《論語》稱「互鄉難與言」,童子 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故聖賢在下,其所以取人,苟 有向善之心,皆取之,亦以進人為善,不為異日之不 保,而廢其今日與人為善之意。
龜山楊氏曰:「古之人,其道足以師世範俗,惟孔、孟足 以當之。東漢而下,師道益嚴,然稽其所知所行,皆不 足以勝其任也。唐之韓愈,固嘗欲以師道自居矣,其 視李翱、張籍,軰皆謂從吾游。」今翱、籍之文具在,考其 言,未嘗以弟子自列,則師果可好為乎?苟其道未足 以成德達材,雖欲為之,而人不與也。愈且如是,況其 下者乎。
延平李氏曰:「某聞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 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 業之勤惰,涉道之淺深,求益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 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間七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 答,具在方冊,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孟子之 後,道失其傳,支分派別,自立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 於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傳授者,句讀文義而已耳, 謂之「熄焉」可也。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術淺,其能 小,猶且莫不有師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 下,可以配神明而參造化。一失其傳而無所師,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