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7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諷之,湜雖稱善,而心實不悅也。

契苾何力為左驍衛大將軍時司稼少卿梁孝仁監 造新宮於諸庭院列樹何力入中宮縱觀孝仁指白 楊曰:「此木易長不過二三年宮中可得蔭映」何力不 答但誦《古詩》曰:「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意謂此是 塚墓間木也。孝仁遽令拔去更植梧桐。

袁楚客,陳郡人也。魏元忠,則天時稱為清正。中宗神 龍初,重為宰相,天下莫不傾屬。元忠乃親附權豪,抑 棄寒畯,竟不能賞善罰惡,勉修德政,議者以此少之。 楚客嘗致書規正元忠曰:「今皇帝新服厥德,任官惟 賢才,左右惟其人。君為元首,臣作股肱,可布大化以 利朝廷,存古道以正天下。去邪佞使小人之道消,進」 忠良,使君子之道長,豈得安其榮寵,守其循默者哉! 若以此為常,非所以愛人治國矣。《傳》曰:「苟利社稷,專 之可也。」君侯念之哉!昔漢成帝時,王氏擅權,劉向諫 曰:「臣聞公族者,國之枝葉,枝葉落,本根無所庇蔭。方 今同姓疏遠,母黨專政,排擯宗枝,孤弱公族,非所以 保守社稷,安固國嗣也。」其言甚切,多所稱引,成帝雖 悲傷歎息,而不能用,此非帝不知也,而不贊者,臣之 罪也。其後王氏竟假周公之事而起田常之亂,此乃 大臣循默之失也,惟君侯誡之哉!夫利萬物者道也, 惟君子能行之;害萬物者邪也,惟小人固為之。以道 心濟物,雖履危而必安;以邪心害物,雖居安而必危。 何則?勢使之然也。故濟物者其心廣,害物者其心褊。 心廣者,所務不專於身;心褊者,所利不及於物。哲人 知其若此,必守道以廣其心,屈己以利其物,行道於 身而必全其身,行道於國而必全其國,帝王失道之 正,大臣必以道化之。伊尹有言:「予弗克俾,厥后惟堯 舜。」其心愧恥,若撻於市。獲覽伊尹之說,非堯舜之君 以道佐之,亦可致之於堯舜也。食人主之祿,憂人主 之事,光贊其美,規救其惡,建功於當年,可謂無負於 天下,唯君侯志之哉!夫欲安天下者,先正其本,本正 則天下必固,不正其本則天下必危,國之興亡,實在 此矣。《師丹》曰:「太子者,天下之本也,譬之大樹,無本則 枝葉零瘁,國無太子則朝野不安。先王必」立之者,以 儲君有次立之勢,故令師保教以君人之道,用蘊崇 其德,所以重宗社而安天下也。今皇子既長而未定 嫡嗣,是天下無本也。天下無本,可謂危矣,猶大樹無 枝葉,何以存乎!願君侯以清宴之間,盡言於上,擇其 賢者而立之,此乃安天下之道也。《書》曰:「一人元良,萬 邦以貞。」斯之謂也。而使青宮久曠,豈謂宜乎?此則朝 廷之失,君侯不正,誰正之哉?又聞古之封子弟,建侯 伯者,將以藩屏王室,安固邦基,垂永代之業,為磐石 之宗也。又聞女有內則,男有外傅,男女有別,剛柔分 矣;內外斯隔,陰陽著矣,豈可濫哉!然而幕府者,丈夫 之職,非婦人之事。今諸公主並開建府僚,悉置官秩, 若以女處男職,所謂長陰抑陽也。而望陰陽不愆,風 雨無爽,其可得乎?竊謂非致遠之計,乖久長之策。《書》 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此之謂也。此則朝 廷之二失,君侯不正,誰正之哉?又聞人之生也,有禍 有福,有貴有賤,此並稟之於前業,當受之於此身。然 崇佛教者,特以資彼來生,鮮有益於見報。若求之理 國,恐不在此矣。然三教俱設,各有所務,而行之者,不 可過也。行釋教者,修身之本;行儒教者,理國之源。修 身是來生之資,理國乃即代之務。然則即代至近,來 生至遠。捨近求遠,不亦乖乎?存彼棄此,不亦謬乎?今 度人既多,緇衣滿路,率無戒行,寧有輕業,空齎重寶, 專附權門,取錢奏名,皆有定價。「昔之賣官也,錢入公 府;今賣度也,錢入私家。以茲入道,實非履正。詭情不 變,徒為遊食,使法侶有失,而流俗生厭。名曰度人,其 實頹矣。今主上雖希心聖教,專想泯空,奈社稷何?奈 蒼生何?君侯不以《中庸》之義,悟大聖之志,但能致一 代於仁壽之域,斯亦至尊之道也。」此則朝廷之三失, 君侯不正,誰正之哉?又聞古人有言曰:「唯名與器,不 可以假人。」《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故知代天工非才不 可,若有所濫,必失天意而無患禍者,未之有也。今不 專精於庶政,而留心於奇伎,至於倡優之輩,因其耳 目之好,遂升之以位,授之以官,豈非輕朝廷而亂正 法邪?然人君無私賞,此上天之化人。私怒者恐害物, 「私賞者恐費財。」古人此之尢慎,豈得私人以官乎?若 以此為政,何以答皇天之命也?此則朝廷之四失,君 侯不正,誰正之哉?又聞賢者邦家之光也,任之可以 致理,棄之足能生亂。三仁去而殷亡,百里入而秦霸, 有國家者固須擇也。昔者戰國之代,得士者昌,失士 者亡,莫不以求賢為急務。霸者仗之「以命諸侯。」況巍 巍唐國明天子,苟存斯道,則三皇五帝,可緩步而越 也。近者有制搜揚,廣求賢俊,戔戔束帛,賁於丘園;翹 翹車乘,訪及山谷,此我皇勤之至也。雖有好賢之名, 竟無得賢之譽,非皇情之不眷,諒有司之過也。何則? 聖主求賢,訪諸草澤,及有司選士,多是親黨,若非有 賄,必以勢求,上失天心,下違人望,既非為官擇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