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0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自副。端彌不平,欲即軍中殺庶,奪其兵。夜走寧州,見 陝西撫諭使謝亮,說之曰:「延安五路襟喉,今已失之 《春秋》,大夫出疆,得以專之,請誅庶。」歸報亮曰:「使事有 指,今以人臣擅誅于外,是跋扈也,公為則自為。」端意 阻,復歸軍。明日,庶見端,為言己,自劾待罪。端拘縻其 官屬,奪其節制使印,庶乃得去。三年,遷康州防禦使、 涇原路經略安撫使。時延安新破,端不欲去涇原,乃 以知涇州郭浩權鄜延經略司公事自謝。亮歸,朝廷 聞端欲斬王庶,疑有叛意,以御營司提舉召端,端疑 不行。議者喧言端反,端無以自明。會張浚宣撫川、陝, 入辨以百口明端不反。浚自收攬英傑,以端在陝西 屢與敵角,欲仗其威聲,然未測端意。四年,金人攻環 慶,端遣吳玠等拒彭原店,端自將屯宜祿,玠先勝。既 而金軍復振,玠小卻,端退屯涇州,金乘勝焚邠州而 去。玠怨端不為援,端謂玠前軍已敗,不得不據險以 防衝突,乃劾玠違節制。是秋,兀朮窺江、淮,浚議出師 以撓其勢,端曰:「平原廣野,賊便于沖突,而我軍未嘗 習水戰。金人新造之勢,難與爭鋒,宜訓兵秣馬保疆 而已,俟十年乃可。」端既與浚異,浚積前疑,竟以彭原 事罷端兵柄,與祠,再謫海州團練使、萬安州安置。是 年,浚為富平軍,敗涇原軍馬,出力最多,皆緣前帥曲 端訓練有方,敘端左武大夫,興州居住。浚欲復用端, 玠與端有憾,言曲端再起,必不利于張公。王庶又從 而間之。浚入其說,亦畏端難制。端嘗作詩題柱曰:「不 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庶告浚,謂其指斥 乘輿,于是送端恭州獄。武臣康隨者,嘗忤端,鞭其背, 隨恨端入骨。浚以隨提點夔路刑獄,端聞之曰:「吾其 死矣。」呼天者數聲。端有馬名鐵象,日馳四百里,至是 連呼鐵象可惜者又數聲,乃赴逮。既至,隨令獄史縶 維之,糊其口,脅之以火。端乾渴求飲,予之酒,九竅流 血而死,年四十一。西士大夫莫不惜之。

《万俟卨傳》:「卨除湖北轉運判官,改提點湖北刑獄。岳 飛宣撫荊湖,遇卨不以禮,卨憾之。卨入覲,調湖南轉 運判官。陛辭,希秦檜意,譖飛于朝,留為監察御史,擢 右正言。時檜謀收諸將兵權,卨力助之,言:『諸大將起 行伍,知利不知義,畏死不畏法。高官大職,子女玉帛, 已極其欲。盍示以逗遛之罰,敗亡之誅,不用命之戮』」, 使知所懼。張俊歸自楚州,與檜合謀擠飛,令卨劾飛 對將佐言「山陽不可守。」命中丞何鑄治飛獄,鑄明其 無辜,檜怒,以卨代治,遂誣飛與其子雲致書張憲,令 虛申警報,以動朝廷。及令憲措置,使還飛軍,獄不成, 又誣以淮西逗遛之事。飛父子與憲俱死,天下冤之。 《王德傳》:建炎三年春,遷前軍統領。會苗、劉走閩中,詔 德追擊,隸韓世忠。德欲自致功名,而世忠必欲德為 之使,遣親將陳彥章邀德于信州。彥章拔佩刀擊德, 德殺彥章,尸諸市。德至浦城,斬苗瑀,擒馬柔古送行 在。世忠訟其擅殺,下臺獄。侍御史趙鼎按德當死,帝 命特原之,編管郴州。時光世屯九江,即以便宜復德 前軍統制,平信州妖賊王念經,詔還舊秩,加武顯大 夫、榮州刺史。四年,光世鎮京口,以德為都統制。紹興 三年,光世宣撫江淮,當移屯建康,命韓世忠代之。德 從數十騎,自京口逆世忠度,將及麾下,徒步立道左, 抗言曰:「擅殺陳彥章!」王德迎馬頭請死。世忠下馬握 其手曰:「知公好漢,鄉來纖介,不足寘懷。」乃設酒盡歡 而別。

《呂頤浩傳》:頤浩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當國步艱難之 際,人倚之為重。自江東再相,胡安國以書勸其法韓 忠獻以「至公無我為先,報復恩讎」為戒,頤浩不能用。 《胡舜陟傳》:舜陟為廣西經略,以知邕州俞儋有贓,為 運副呂源所按,事連舜陟,提舉太平觀。先是,舜陟與 源有隙,舜陟因討柳賊,劾源沮軍事。源以書抵秦檜, 訟舜陟受金盜馬,非訕朝政。檜素惡舜陟,入其說,奏 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兩旬,辭不服,死 獄中。

《劉子羽傳》:「子羽坐富平之役與張浚俱罷,尋為言者 所論,責授單州團練副使,泉州安置,新除川陝宣撫 副使吳玠,始為裨將,未知名,子羽獨奇之,言于浚。浚 與語大悅,使盡護諸將。至是上疏論子羽之功,請納 節贖其罪。詔聽子羽自便。」

《洪皓傳》:皓子遵知太平州。前守周璪以嘗論遵,聞遵 來,不俟合符馳去。遵追餞至十里,勞苦如平時,曰:「君 當官而行,我何怨。」聞者以為盛德。

《宋德之傳》:「德之知閬州,會吳曦變,託跌足以避偽,事 平始赴閬,擢本路提點刑獄。制帥安丙奏德之傲視 君命,不俟代者之來,徑用觀察使印領事。詔降一官, 改潼川路轉運判官,湖南路提刑,改湖北,召為兵部 郎宮。朝論有疑安丙意,丞相史彌遠首以問德之,德 之對曰:『蜀無安丙,朝廷無蜀矣。人有大功,實不敢以』」 私嫌廢公議。忤時相意,遂罷。安丙深感德之,嘗謂人 曰:「丙不知正仲,正仲知丙。丙負正仲,正仲不負丙。」請 婚於德之,不許。論者益稱德之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