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2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氏、徐氏之類謂之六族,陶氏、施氏之類謂之七族,宋 之摰氏謂之戴族,向氏謂之威族,是族無不同氏也。 有因德而賜姓四嶽,佐禹治水有功,賜姓曰姜氏,曰 呂氏。有因土而賜姓,陳,舜之後。媯之受姓也,本因舜 之居於媯汭,賜姓曰媯。有因官而姓者,倉氏、庫氏,司 空、司馬。有因邑而姓者,諸氏因於宋子召,食采於諸, 而子孫承之,易子為諸。有因字之省文而易姓者,于 氏出自姬姓之邘,去邑而為于。喬氏出自姬姓之橋, 去木而為喬。有聲音之相近而易姓者,辛本莘也,辛、 莘相近,遂為辛氏。郭本虢也,郭虢相近,虢遂為郭。有 因見於丙殿而易姓者,丙本李也,李陵之裔,自匈奴 歸魏,見於丙殿,故賜姓焉。有因文在手而易姓者。武 氏出自周平王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 為氏。有因語音之訛而易姓者,宇文出自神農之後, 以其有嘗草之功,自號為俟汾氏,其後訛而為宇文 氏。有逃自竇出而易姓者,竇氏本姒姓也,有仍逃出 自竇,故少康氏為竇,王氏之姓不一。王氏出自姬姓, 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時人號曰王家,故曰王氏,太原 王、琅邪王其後也。又有出自畢公高之後,魏信陵君 子孫,時人以其故王族,號曰「王家」,故為王氏。裴氏之 姓不一,裴出風姓,非子之支孫,封𨛬鄉,故為𨛬氏。至 後世去邑從衣為裴,此一裴也。晉平公封顓帝之後 於裴中,號「裴君」,此一裴也。此不可不辨。

《論不賜姓》
前人

漢高祖嘗賜婁敬諸項皆以劉氏,亦可謂知天子之 職矣。然而知其職而未知其義,故材陋少文,不如元 魏孝文之長於議論也。魏孝文賜「喬」氏則取其高遠, 改源氏則取其同源。後世帝者,徒具英主所為意,其 駕馭豪傑,或出於此。於是跋扈之臣與蠻酋賊渠,例 皆賜以國姓,謂之固結其心,而不知取笑貽辱,無以 「示天下威重。」夫姓者,出於天,授於祖宗。先聖以神明 之德,奄有天下,以為神明萬物之主。而嗣君乃屈帝 尊,以下同於三者之賤,此當時公卿大臣不學之過 也。古之賜姓受氏不然。天子之子,常為顯諸侯;諸侯 之子,常為名卿士大夫。至起於疏逖者,又一時賢能 才智之士,其言行卓卓,皆可稱道。求之於《詩》,則齊之 姜,知其前有四嶽,而後有太公;宋之子,知其前有成 湯,後有微子;孟庸、孟弋,知為衛之世族;南方之原,知 為陳之名家。求之《春秋》,則施、臧、季、孟之氏於字,戴、武、 穆、宣之氏於諡,中行、司馬之氏於官,郈、御、秦、費之氏 於邑,皆可以概見。則三代之典禮與後世沿襲之誤, 較然甚明。而魏、漢以來,賜姓附屬籍者,不如不賜之 為愈也。

《論唐太宗撰氏族志》
唐·仲友

古者重氏姓,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以天揖,時揖、 士揖,為之禮奠。繫世,辨昭穆,史氏掌之,豈容少有混 淆?自秦罷侯封,而命氏別族之禮廢;自魏有中原,而 中外之姓雜然無辨。唐承南北之弊,氏族之書,安得 不作?又出英斷,以定高下。不幸遭許、李掖艷后,以焚 信書,止見自為勳格,而又納幣踰制,禁昏成敝,使太 宗之美意不得一傳,可勝歎哉!

《論唐氏族志》
林之奇

善惡貴賤之在天下,猶白黑之不相掩,初不可以一 時之私見而決之也。班孟堅作《古今人物表》,上由羲 皇至於西漢,凡善惡之目,別為九等而錙銖之,遂使 後世之議紛然而起。此無他,善惡之在天下,自有公 論,而非一時私見所得而決之故也。太宗之論,可謂 一當世之失,以合夫天下之公論矣。然猶以一時品 秩之高下,而為後世門戶之貴賤,則太宗所見,猶未 免於「徇流俗之情也。孰若付之公論,使貴者自貴,賤 者自賤乎?」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發明》

尹起莘

古人於族類最明,宗法最謹,故郭崇韜拜郭子儀塚, 妄認宗裔,君子譏之。歷考三代以降,賜姓者絕無。自 漢高西都關中,以婁敬為郎中,賜姓劉氏,嗣是因襲 之弊,久不能改。於乎!尊寵臣下,懷綏遠人,在乎豐其 廩祿,厚其恩信,如斯而已矣,賜其姓名,奚足齒哉!太 宗因繼遷之叛,命繼捧復鎮夏州,固已失策,況賜以 姓名,尤為可恥。厥後繼遷請降,亦賜姓名,則帝待李 氏兄弟可謂至極,宜乎赤心以報帝也。未幾,相繼叛 亡,卒為邊患,太宗亦無如之何。然則以天子至貴之 姓,而下賜叛逆之人,寧不有愧於心乎?及其跋扈不 服,始命削其姓名,噫亦晚矣。後之君子,合前後所書 觀之,始足以知書法之深意云。

《宋賜李繼捧姓名為趙保忠廣義》
前人

賜姓之義,雖本於唐、虞封建之說,然為人臣者能以 忠義自許,雖異姓垂名可也。不然,雖父子兄弟反有 操戈之毒,烏有賜其姓之同於己,而即能使其忠於 己哉?太宗賜繼捧之姓曰「趙」者,欲其為一家之人也; 賜其名曰「保忠」者,欲其保此忠而始終不渝也。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