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4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食無彊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 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 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今世上卜筮禱祀,故疾病愈 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於招,何益於中?夫以 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逐除 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淮南子

《俶真訓》

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外不 滑內,則性得其宜;性不動和,則德安其位。養生以經 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鬱滯, 五臟無蔚氣,禍福弗能撓滑,非譽弗能塵垢,故能致 其極。非有其世,孰能濟焉?有其人,不遇其時,身猶不 能脫,又況無道乎?且人之情,耳目應感,動心志,知憂 「樂手足之。」「疾蛘,辟寒暑,所以與物接也。蜂蠆螫指 而神不能憺,蚊蝱噆膚而知不能平。」夫憂患之來攖 人心也,非直蜂蠆之螫毒而蚊蝱之慘怛也,而欲靜 漠虛無,奈之何哉?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 聲,耳調玉石之聲,目不見泰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 而大有所忘也。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 若泉源,雖欲勿稟,其可得邪?今夫樹木者,灌之以瀿 水,疇以肥壤,一人養之,十人拔之,則必無餘。又況 與一國同伐之哉?雖欲久生,豈可得乎?今盆水在庭, 清之終日未能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而不能察方 員。人神易濁而難清,猶盆水之類也。況一世而撓滑 之曷得須臾平乎?

《詮言訓》

「古之存己者,樂德而忘賤,故名不動志;樂道而忘貧, 故利不動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樂, 靜而能澹,故其身治者,可與言道矣。」自身以上至於 荒芒,亦遠矣;自死而天地無窮,亦淊矣。以數雜之壽, 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龜三千歲, 浮游不過三日。以浮游而為龜,憂養生之具,人必笑 之矣。故「不憂天下之亂,而樂其身之治者,可與言道 矣。」

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

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天有兩和,以成二中, 歲立其中,用之無窮。是北方之中用合陰而物始動 於下;南方之中用合陽而養始美於其上。動於下者, 不得東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養於上者,不得 西方之和,《中秋》是也。然則天地之美惡不能成在兩 和之處,二中之所來歸而遂其為也。是故東方生而 西方成;東方和,自北方之所起而西方和,成南方之 所養長。起之不至,於和之所不能生養;長之不至,於 和之所不能成。成於和,生必和也。始於中,止必中也。 中者,天下之所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 莫大於和,而道莫止於中。中者,天地之美達理也,聖 人之所保守也。《詩》云:「不剛不柔,布政優優,此非中和 之謂與?」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 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男女之法,法陰與陽。陽氣起 於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極而合乎陰。陰氣起乎中夏, 至中冬而盛,盛極而合乎陽,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 俱盛,終歲而乃再合。天地久節,以此為常。是故先法 之內矣。養身以全,使「男子不堅牡,不家室,陰不盛極 不相接,是故身精明難衰,而堅固,壽考無忒,此天地 之道也。」天氣先盛牡而後施精,故其精固;地氣盛牝 而後化,故其化良。是故陰陽之會,冬合北方而物動 於下,夏合南方,而物動於上。上下之大動,皆在日至 之後。為寒則凝水烈地,為熱則焦沙爛石。氣之精至 於是,「故天地之化,春氣生而百物皆出,夏氣養而百 物皆長,秋氣殺而百物皆死,冬氣收而百物皆藏,是 故惟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實之至, 君子法乎其所貴」,天地之陰陽當男女,人之男女當 陰陽,陰陽亦可以謂男女,男女亦可以謂陰陽。天地 之經,生至東方之中而所生大,養至西方之中,而所 養大成。一歲四起業而必於中,中之所為而必就於 和,故曰「和其要也。」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年也。其氣 於最良,物之所生也,誠擇其和者,以為大得天地之 奉也。天地之道,雖有不和者,必歸之於和,而所為有 功;雖有不中者,必止之於中,而所為不失。是故陽之 行,始於北方之中,而止於南方之中;陰之行始於南 方之中,而止於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於盛而 皆止於中,其所始起,皆必於中。中者,天地之太極也, 日月之所至而卻也。長短之隆,不得過中,天地之制 也。兼和與不和,中與不中,而時用之,盡以為功。是故 時無不時者,天地之道也。「順天之道」,節者,天之制也。 陽者,天之寬也。陰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 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於和,是故物生皆貴氣 而迎養之。《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謂行必